好童书犹如“立交桥”,为什么一些老师家长只读到了“桥面”
“儿童文学中,我们常常能感受到童年力量的伟大。童年那懵懂无知的发问,像一道光,照亮成年人的生命。优秀的儿童文学,犹如立交桥般层次丰富,纵横交错。但遗憾的是,一些老师家长基本上只读到了‘桥面’的内容,读不到立体的,没有挖掘到背后的深层次意味。”上海儿童文学阅读论坛暨第二届“信谊杯”阅读课教学大赛日前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的一番话,引发现场共鸣。
图画书阅读的倡导和推动在国内经历了约20年时间,“就像一次长跑,起跑时有一点寂寞和冷清,如今图画书发展进入了常态化,运动员的头抬起来了,销量也开始增加。这是一个过程,不能急于去评判,慢慢来。一哄而起是最可怕,因为所有的一哄而散都是一哄而起造的。”梅子涵认为,培养阅读图画书的习惯,需要一代人甚至两代人的努力,急也急不得。
换句话说,阅读是一个孩子学习的核心和基础,阅读兴趣、习惯的培养以及阅读能力提升光靠读一篇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身处新媒体时代,电子产品逐渐低龄化,似乎孩子的阅读时间被大量网络信息、电子产品所占据。在现场学者看来,之所以有时候焦虑,更多出于无知——关键不在于用什么载体阅读,而是培养孩子阅读、主动获取知识的习惯。
因此,培养图画书阅读习惯不仅仅针对孩子而言,家长老师的言传身教也十分重要。随着阅读推广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把一本本书带进自己的课堂,关于书的阅读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对于幼儿园、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图画书的文学性、趣味性、思辨性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趣味性,不同于实用性;文学性,不同于科学性;思辨性,不同于概念化。文学有其限定的范围和逻辑,它让你产生了世人各得其所的美好,但思辨也许让你发现这只是一种幻觉。进一步说,结合了思辨的文学,才是有趣的。”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古典文学学者詹丹以《伊索寓言》里《狐狸和乌鸦》多个版本的流传为例谈到,也许我们面对的作品远比想象的复杂,看上去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寓言故事,其内在复杂性是非常丰富的,而简单的故事最终被淘汰了,反而是那些主题歧义,描写多义的、复杂的让人家记住了,因为它带来了理解的多元性。他认为,社会对儿童文学阅读的重视,实际上就是“儿童本位”的最好体现。
这次童书出版社积极跨界,用一场比赛撬动17个省市的教育资源——活动在上海市普陀区长征中心小学师生演绎的图画书《敲门小熊》中诗意开场,两天共呈现了8场专家讲座,6堂决赛展示课,2堂名师展示课等,论坛由信谊图画书、新教育基金会主办,桃言教育承办。正如梅子涵所言,这一阅读课教学大赛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评选、颁奖,而是尽所能地多修建几条更正规的跑道,让更多普通老师跑进这个课堂。
“阅读是门槛最低的高贵,只要把好书带到孩子身边,只要从老师捧着书,给孩子们朗读开始,一切的美好就在发生,一切的改变就在悄悄中进行。”儿童阅读推广人叶凤春介绍,第二届“信谊杯”阅读课教学大赛共收到330位老师的参赛材料,相比第一届增加了100多人,参赛材料来自全国17个省(市、区),涵盖135个学校,6个校外机构。其中小学教师208人,幼儿园教师107人,中学教师3人,校外机构的教师12人,经过六个多月三轮评选,共评出决赛选手6名、特别奖2名、优秀奖26名、入围奖67名、优秀组织奖19个。
6名决赛选手分别选择了《彼得的椅子》《一只小鸡去天国》《圆形》《躲猫猫大王》《小猫咪追月亮》以及《三个强盗》六本图画书作为阅读课的教材,与现场匹配的25名学生进行了互动。选手在课堂上或诙谐幽默,或引发思考,融入个人风格,引导孩子们挖掘图画书中所传达的深刻含义。
以开场表演绘本《敲门小熊》为例,一看见漂亮房子就去敲门的小熊与现实中的孩子,都以一种看似无意义甚至有些无聊的行为,展开对世界的探索,这不仅仅贴近儿童心理,适合孩子在不同阶段回顾、重读,还是一部充满设计感,用绘本自身讲述关于创造,关于评论,关于思维为何物的后现代绘本。这种图文呈现方式让人既可享受童趣,又能遇见哲思。
新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卢志文谈到:“虽然我们阅读的书本是平面的,但是阅读应当走出平面化,要深入,要交流,要表演,立体而丰满。”目中有人,方能触及教育的本质,老师放弃做参观向导,尝试做探险向导,孩子们的发现往往出乎意料之外。“教室虽小,课堂却可以很大。理想的阅读教学,应当是老师和学生都是读者,坐在一起,平等地讲彼此的阅读感受。”南京市玄武区教研员黄雅芸分享教学感悟时打了个比方,就像草结着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每个人分享着自己的思想,自在无拘。
作者:许旸
图片:出版方供图
责任编辑:范昕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