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个老字号带你“遇见上海”| 难得一见的绞圈房,让人不禁“忆江南”
▲精致的徐行草编文创产品亮相非遗展示区。本报记者 袁婧摄
走入海派风格浓郁的石库门建筑,静静感受一次下午茶时光;或是进入如今已极难寻得的江南民居“绞圈房”,近距离体会郊野风情……这场全景式感知上海的体验活动,即将作为非遗和老字号文化展示项目,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闪亮登场。
据悉,以“遇见上海”为主题的非遗和老字号上海展区占地面积702平方米,分为“石库门”“江南民居”和“上海时光”三个展区,以沉浸式体验、互动式交流等形式,汇聚37项国家级和市级非遗项目、69个老字号。18个剧团将带来20场非遗文化表演,全方位展示上海历史与未来、商业与文化、生活与艺术。
徜徉其中,人们或致敬红色经典、或唤起乡愁记忆、或感受品质生活、或畅想美好未来,可以多维度、广视角、全景式感知和遇见“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
绞圈房,是一种比石库门更早出现在上海的民居样式。多为砖木结构的绞圈房既有粉墙黛瓦的江南特色,又有乡村特点。然而,随着大部分绞圈房被拆除改建,这个曾经兴旺一时的民居样式已渐渐消失在人们视野中。参与展区策划的东浩兰生集团负责人庄擎告诉记者,“江南民居”复刻了人字坡、中轴对称等绞圈房的主要特色,可以让观者对传统民居更添一分感性认识。
步入展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悬挂在墙上的一块绚丽丝巾,在延续以往金山农民画风格色彩的基础上,又平添几许国际范儿。展区负责人告诉记者,丝巾取名为“忆江南”,是金山农民画与爱马仕集团合作打造的轻奢羊绒丝巾,标志着上海非遗作品已登上国际时尚舞台。
金山区,素有吴根越角之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当地刺绣、剪纸、印染等传统民间艺术闻名遐迩。艺术需要土壤,这句话用在金山农民画上最贴切不过,它给人的印象总是色彩鲜明强烈、构图饱满明快,强调主观感情,色彩不受自然色的局限。农民画家具有浪漫主义想象力以及新颖的构思,他们以大胆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轻松与自然的田园气息。金山农民画最早流行于上海画坛,后来作为中国民间绘画艺术的代表,通过国际展示交流,风靡二十几个国家的城市,至今参加展示交流和被收藏的作品已有5万幅。
市商务委副主任刘敏表示,“遇见上海”非遗老字号展示,所呈现的是整个国家创新发展的历程,“我们想把这种精神通过非遗和老字号呈现出来。”
作者:王嘉旖
编辑:施薇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