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参的故乡在北美洲,人参的故乡在亚洲(中国、朝鲜为主产区),两者虽然来源不同,但是长得很像,而且生长环境、生长纬度也相似。许多人可能并不清楚,西洋参的发现,与产自中国的人参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历史发展来看,西洋参的发现完全可以说是拜其“兄弟”人参所赐。
首先我们来看看人参是怎么被发现的。据史料记载,人参的最早记录见于《神农本草经》。谓“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一名人衔,一名鬼盖。生山谷”。可惜的是,当时人们并没有因此对人参特别重视。此后一千年间,虽也曾充当药用,但人参地位仅仅相当于进贡及送礼的土特产。事实上,《神农本草经》对此药效的论述,现代学者已经用先进的技术和手段进行了考察验证,确认《神农本草经》中有关人参医疗作用之记载是完全正确的。
直到明代晚期,《本草纲目》对人参重新记载,人参“百草之王”的地位才逐渐显露出来。到了清代,国人对人参的喜爱开始升温,每年更是有数万人到吉林长白山采挖人参。为了制止这股滥采之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朝廷严禁私采人参,实行发放“参票”采参,也就是说,采挖人参,必须有官方发行的“参票”才合法。但是野生人参的产量仍是一年比一年少,到了清末,已成为珍稀品种。在野生人参供应出现紧缺的时候,国人希望寻求人参的替代品。至此,西洋参开始上场。
1708年,法国耶稣会传教士杜德美(P.Jartoux)受清朝皇帝康熙之命绘制中国地图,去东北考察期间,见到当地人采集新鲜人参,便依照人参原样画图。1711年4月,杜德美给负责中国教区的教会会长写了一封信,并附上绘制的人参图,详细论述了其药用价值、形态外观、生长习性、产地信息、采集方法等,同时推测在地理相似的地方,也有可能发现人参。
1716年,在加拿大魁北克传教的法国耶稣会传教士拉菲托(Joseph Francois Lafitau)读了杜德美的文章,发现当地的一种草药与人参非常相似,经法国巴黎植物学家鉴定,该草药与人参同属五加科,后来被命名为西洋参。拉菲托向法国政府报告了西洋参的发现后,北美各地的法国商人开始在加拿大大量收购西洋参,再卖到中国。1718年,一家法国皮货公司第一次把西洋参出口到中国广州。从此,打开了西洋参在中国的输送历程。
虽然在历史上,中国曾经大量进口美国西洋参,尤其是来自威斯康辛州的花旗参。但随着西洋参如同曾经的人参一样被毫无节制的滥采乱挖后,野生西洋参已经不能满足需求。1885年,一位名叫乔治·斯坦顿的人成功在纽约州种植西洋参。19世纪末,加拿大和美国都开始人工种植西洋参,栽培区域主要在北纬35度到北纬50度之间。只是论数量,还是完全无法与中国的人参种植量相比。因此,到了1948年,中国开始引进并栽培西洋参。以庐山植物园从加拿大引进西洋参作为标志,紧接着在吉林、辽宁、黑龙江、北京、山东、河北等地大面积推广。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在西洋参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种源基地建设等已经可以与美国、加拿大的媲美。目前,加拿大、中国、美国已成为世界上三大西洋参产国。
随后的问题就是,同样是通过种植获得,现今国产西洋参与美国西洋参还有什么区别?是否花费高价购买进口西洋参一定比便宜的国产西洋参更好呢?答案是未必。
首先,区别肯定是有的,一般而言,进口西洋参主根呈圆形或纺锤形,表面浅黄色或黄白色,色泽油光,皮纹细腻,质地饱满而结实,断切面干净,呈现较清晰的菊花纹理,参片甘苦味浓,透喉。而国产西洋参:呈长圆柱形,支条较粗壮、芦头较大;表面较光滑,颜色偏白,纵纹明显;质地较轻,少有裂开的缝隙;甘中带点甜味。
不过著名的人参专家、 吉林农业大学中药材学院的李向高教授认为, 以产地区别西洋参,是认识上的一大误区。 如同人参中“正宗”的是已濒于绝迹的野山参一样,真正“正宗”的西洋参是野生西洋参。然而事实上,如今无论是美国还是加拿大,从山区到平原、从林地到农耕地,西洋参几乎都是人工种植。目前市售的西洋参,无论是进口的还是国产的,都是人工种植的,其实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评价西洋参质量的好坏, 应视其主要的药用和保健成分是否改变,含量是否达标。 事实上,国产西洋参与进口参质量相同甚至更好,但价格相对低得多。国人可以放心使用国货,不必一味崇拜、迷信进口西洋参。据了解,经科研人员20多年的努力,我国从北美引种的西洋参,内在质量与进口西洋参基本一致,而价格则低于进口西洋参。另外,由于我国西洋参栽培区比原产地广阔,一些产区由于温差变化较大,所产西洋参有效物质积累多, 其主要成分含量还超过了进口西洋参。
编辑:邵大卫
责任编辑:杨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