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实体经济根基,锚定未来阔步前行
航拍的上海张江人工智能岛。 IBM创新中心、微软实验室均布局在这个岛上。 孟雨涵 摄
“GV-971”的宣告上市,让阿尔茨海默病治疗迎来曙光;比肩英特尔i5的兆芯国产X86处理器KX-6000,与国际主流产品无限接近;上海张江与IBM中国共同打造的Watson Build人工智能创新中心落地张江人工智能岛……聚焦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三大产业,上海在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征程上阔步前行。
经济是基础,发展是硬道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提出的要求,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上海全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今年前三季度,上海全市生产总值完成25361.20亿元,增速比上半年提高0.1个百分点,重回“6”区间,韧性向好。
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2.2%,同比增长2.6%,包括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在内的“四新”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服务业“独角兽”企业营业收入增势强劲。而在实体经济上,上海更是不断筑牢根基,锚定未来产业不放松。今年前三季度上海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6.3%,连续18个月保持两位数增幅。尤其是“三大产业”表现抢眼,生物医药增长66.6%;集成电路投资增幅46%,华力12英寸生产线、和辉光电二期、积塔半导体特色生产线等大项目成为重要贡献者;人工智能在赋能百业中,不断迎来新突破,产业规模已达700亿元。
“创新药” 加速跑
阿尔茨海默病,人类一直未能攻克的疾病难题,连续17年全球无一款该领域新药上市。就在11月2日晚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一则批文,令世界轰动:上海绿谷制药有限公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新药——九期一(代号:GV-971)正式通过上市申请。这款中国原创的阿尔茨海默病治疗新药,将为全球患者带来福音。
这只是上海生物医药创新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国家药监局每批准三个一类新药中,就有一个来自上海;位于上海张江的企业申报新药临床获批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倍以上;首台国产一体化PET/MR、首个国产心脏起搏器、首个国产血流导向装置,相继获准从上海出发上市。在前沿生物技术领域,上海集中了全国三分之一的免疫细胞治疗研发企业。“中国新药,上海研发”已成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的响亮口号。
新药研制素来以周期长、投资大、风险高著称,国际上用“双十”(10年时间、10亿美元)形容其难度。作为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张江药谷经过10余年培育,已成为国产创新药的高地。
园内一家名为“和记黄埔医药”的企业,一款名叫“爱优特”的抗癌药物——呋喹替尼胶囊,堪称行业明星。这款由中国本土企业自主研制12年、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新型靶向抗癌药,于去年9月获批上市。这一新药,可显著延长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期。除了晚期结直肠癌,呋喹替尼同时还在申请新的适应症,目前肺癌的申报已经完成,胃癌正在进行Ⅲ期临床试验。
新药的研发除了久久为功,良好的创新生态不可或缺。从科学家的灵感变成抗癌新药,还要跨过许多坎。和记黄埔医药执行副总裁苏慰国12年前从美国回国创业,他感慨,当时买不起动辄数百万元的研发仪器,而张江独创性地建设了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新药研发出来了,自建生产厂房又是一笔庞大开支,张江在全国率先开展生物医药代工试点,帮助创新企业完成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
上海还率先试点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和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加速本土创新药的产业化进程;“两票制”、营改增、医药代表备案等制度,则进一步规范了行业行为,提升了产品质量。
正是生态的日益完备,让上海生物医药行业实现加速跑,投资快速扩张。今年5月底,辉瑞普强全球总部落户上海,这是跨国药企首次在中国设立全球总部;6月,罗氏制药宣布,历时3年投资8.63亿元的上海创新中心将于今年底竣工。紧跟外资企业脚步,药明康德在上海投资的创新型生物医药工艺研发与生物制药合同生产基地,进入加快建设阶段;绿谷制药为创新药准备的示范性工厂即将投入生产……如今,上海本土生物医药企业研发范围已覆盖肿瘤免疫治疗、细胞治疗、基因治疗、创新医疗器械、下一代基因测序等众多前瞻性领域。
参观者在中国国际半导体博览会上观看晶圆展品。 新华社 发
“中国芯” 正崛起
把视线从药片转到芯片,“上海芯”就如“创新药”一样,也迎来一个个突破。
CPU芯片被誉为一个国家的“工业粮草”,代表一个国家信息技术水平。近年来,中国信息产业飞速发展,却一直深受“缺芯”之苦。十几年来,芯片成为中国最大宗进口产品,特别是其中市场化程度最高的电脑CPU,基本依靠全进口。今年6月19日,随着上海兆芯集成电路有限公司发布新一代16nm(纳米)3.0GHz x86 CPU产品——开先KX-6000和开胜KH-30000系列处理器,让我们看到了打开“芯结”的曙光。
这是国内首款主频达到3.0GHz(吉赫兹)的国产通用处理器。开先KX-6000系列处理器可更好地满足移动平台设备的配置需要,性能相当于英特尔目前主流的第7代i5-7400水平。在“核高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总师魏少军看来,16nm 3.0GHz x86 CPU新品的发布,代表着我国高端芯片核心技术和产业发展这一环有了重要突破。
离兆芯不远的华力二期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正向着月产4万片12英寸集成电路芯片迈进。华虹集团董事长张素心表示,这条生产线的建成,将覆盖0.5微米—14纳米各工艺技术平台,华虹的制造规模因此进入全球前五位,工艺技术进入全球第一梯队。
集成电路产业拥有一条漫长的创新链和产业链。如今,在这条产业链上,从上至下遍布600多家上海企业,几乎占据全国半壁江山。目前,上海市集成电路企业主要涉及芯片设计、芯片制造、设备材料、封装测试等领域。在设计领域,上海集成电路企业的研发能力已达7纳米,其中紫光展锐在全球手机芯片市场份额位列第三;在制造领域,中芯国际、华虹集团的年销售额在国内位居前两位。
上海集成电路行业协会秘书长徐伟说,继国家集成电路创新中心和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正式挂牌,上海集成电路设计园的建设也在加快进行。目前,已有多家知名设计企业入驻张江高科技园区设计产业园区。据预测,上海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今年迈入1700亿元门槛,2020年有望达到2000亿元。
老年人通过智能化康复辅助器具锻炼身体。蒋迪雯 摄
“上海智” 筑高地
如果说,“药片”“芯片”由于起步晚,我们一直在追赶中前行;那么,人工智能从起跑就与全球领先并肩。
两个月前刚刚结束的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来自全球AI界的翘楚们再度在上海发出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世界声音”。今年大会的526位重要演讲嘉宾中,海外占比达40%,马云、马化腾、马斯克、沈向洋等企业界领袖登台亮相,包括图灵奖、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海内外院士专家发表前瞻观点……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品牌影响力一年胜过一年。
自首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沪举办以来,上海在打造人工智能高地的征途上加速奔跑,通过一系列组合拳,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已形成较成熟的产业技术和商业模式,在智能驾驶、智能机器人等领域达到全国领先水平,人工智能产业正呈现出鲜明的“头雁引领”效应。如今在上海,国际巨头与本土AI翘楚正形成齐头并进之势。微软、亚马逊等国际科技巨头纷纷把上海作为支点,为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带来国际视野和开放协同交流的机会;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国内龙头企业,科大讯飞、商汤、寒武纪、云从等行业领先者,利用自身的技术积累赋能百业,把上海作为第二大本营。
借助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东风,今年又一批重磅级AI项目将扎根上海:华为5G创新中心落户浦东,建设5G、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融合协同创新平台;云从科技全球运营中心落户浦东,预计5年投资50亿元,形成研发、产业化、人才培养、平台支撑为一体的架构体系……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为打造一流高地,上海立足人工智能发展所需,聚焦核心技术、顶尖人才、财税金融等,先后出台《关于本市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的实施办法》《建设人工智能上海高地,构建一流创新生态行动方案》。在资金支持方面,上海发起成立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首期目标规模100亿元人民币,最终形成1000亿级基金群,加大对创新型AI企业的资金供给。
放眼未来,上海将在释放科教资源、应用场景、海量数据、基础设施等优势上持续用力,推动人工智能在数据开放、技术推广、市场准入上率先突破,加紧探索建立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伦理规范、政策体系,全力打造上海人工智能的一流创新生态,努力为全国乃至全球人工智能的发展贡献上海经验。
来源:上观新闻
编辑:施薇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