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书鸿找到事业方向,王临乙遇到一生所爱,竟都是在法国这所殿堂级的美院!
“美术的诞生:从太阳王到拿破仑——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珍藏展”,11月5日在上海博物馆拉开帷幕。85件来自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和卢浮宫博物馆的藏品首次与中国观众见面,上海博物馆亦有一件从未展出过的藏品在此次展览中亮相。这些作品出自凡卢、普桑、弗拉贡纳尔、大卫、安格尔、乌东、吕德等艺术大师之手,涵盖了历史、宗教、风景、肖像等多个题材,许多作品在艺术史上具有广泛和重大的意义,意在探寻法国艺术,尤其是学院派艺术勃发、兴盛和转变的过程。
坐落在塞纳河畔、与卢浮宫相对而立的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不仅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美术学院之一,对中国艺术也曾影响深远。20世纪前半叶,中国美术正处在转型的历史节点,一批中国艺术家赴法国求学,很多人就是注册在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之下,其中包括徐悲鸿、林风眠、潘玉良、吴冠中、吴法鼎、常书鸿、颜文樑、吕斯百等。
在这座殿堂里,这些留法艺术家们充分汲取法国学院派绘画的养分,回国后极大推动了中国艺术和中国艺术教育的发展,留下许多美谈。
比如,常书鸿1927年就读里昂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32年进入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学习。就是在巴黎塞纳河边的旧书摊,他首次看到了伯希和编著的《敦煌石窟图录》。于是在北平艺专成立的时候,他带着家人回到中国,去了敦煌,痴守五十载,潜心将敦煌文化进行研究和保护。有人说,没有人看了敦煌会无动于衷,而更多的人会说,没有常书鸿,就没有今天的莫高窟。
徐悲鸿回国后,创作了《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等一大批大画。评论界认为,这应该是受到他在巴黎看到的欧洲经典艺术特别是法国19世纪那些反映历史和现实的巨幅画作感染而创作的。
上世纪30年代,现代著名雕塑家王临乙在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认识了同在该校学习的法国姑娘合内·尼凯尔,两人坠入爱河,后结为夫妻,成就一段艺坛佳话。
法国眼下正作为主宾国参加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本次展览的举办,为中外来宾和广大市民提供了一个了解法国经典艺术的窗口。
作者:李婷
编辑:李婷
责任编辑:王磊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