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索盈利模式
分食者众多,有所作为的则寥寥。能提供样本借鉴的,则仅有保利、绿城、亲和源等为数不多的房企。现实很骨感,“高投入、慢产出”的马拉松式投入正考验着每个涉足养老地产企业的耐力。
时代周报记者梳理发现,尽管市场里已出现学院式、会员制、社区物业、保姆式等繁多的养老地产模式,但大家都还在“试水”,还没有哪家企业敢拍胸脯说,已找到服务与盈利间的支点。“盈利模式的不成熟,养老项目用地、融资渠道、配套政策等解决方案的缺失,已成为房企发展养老地产的最大掣肘,”同策机构研究总监张宏伟对时代周报记者介绍道。
“在各路资本疯狂涌进的当下,养老地产的运营、盈利模式却尚未找到合适出口,”中国老龄产业协会理事乌丹星也表示,国内很多的养老地产存在同质化问题,在内容上有缺陷,现在地产虽然冲在养老产业前面,但后续问题和困境也很显著,比如缺政策、缺资金、缺运营、缺盈利模式以及缺供需吻合政策人才等。
“养老地产正处于看上去很美,执行却很难的阶段,国内还没有找到很好的盈利模式。我们鼓励地方积极尝试,但这需要很长的路要走。”万科总裁郁亮也如是说道。
宋广菊也坦承,养老地产这种长期投入、持有运营型的地产模式,与以往房企的短期盈利生存模式天然不符,任何一点前期的预估不足,都可能造成投资风险。在此情况下,保利将养老地产的盈利模式定位为“微利”。盈利路径是这样的:短期,投入阶段,通过适老住宅销售反哺适老产品研发建设以及适老配套改造;中期,用3-5年的时间进入稳健运营阶段,实现营亏平衡;从长期来看,用8-10年的时间达到发达国家的盈利水平,打通金融通道、实现REITs上市。
在有着欧美各国养老行业多年研究经验的清华大学博士王勤看来,目前,国内高端的人群需求被高估,而90%以上的中等收入人群被忽略。这是很多开发商无法盈利的一个重要原因。
事实上,一个明显的现象,国内企业在进入养老产业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高端”,这只能形成一种供需错位。
王勤指出,真正要做养老的企业,目前还在不断试错的过程当中。养老产业要迎来大发展,从人口的计算上,有5-10年的过渡期,眼下这个行业已有很多重复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