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声音”首登清华、四进北大,上海沪剧院用“年年见”打开北方高校市场
“樊奶奶又回北大了!”这让北大校友惊喜不已。不过这一次,回母校的不是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本人,而是以她为原型的沪剧《敦煌女儿》。尽管此前已经来北大有过演出。但听说此次修改版加入多媒体打造的“数字敦煌”内容,北大师生的热情仍然高涨。他们所感怀的,不只是用樊锦诗的乡音演绎她驻守大漠的故事,将会有怎样的呈现?要知道,这支演出《敦煌女儿》的队伍——上海沪剧院,对于北大来说也是老朋友了。连续四年,上海沪剧院赴北京大学百周年讲堂演出,主演茅善玉等人俨然成了明星 ,不仅演出时百周年讲堂座无虚席,演出后更吸引高校学子上前请主演签名合影。
而第二晚演出的沪剧经典《雷雨》,也不是第一次来到北大。可现场火爆程度让主创惊喜不已。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感慨:“想不到两出完全不同类型的戏,掀起了沪剧热,高票房、好口碑。北大学子看到了沪剧剧种的多样性和可塑性,更难得北大周围的高校同学也慕名来看戏。”
见此情景,北大百周年讲堂负责人也十分意外,决定与沪剧院开启“新三年合作计划”。尽管每年这里有多个戏曲剧种上演精彩演出,但能够像上海沪剧院这样不仅年年来,而且现场一年比一年火爆的,实在罕见。因而双方有意将常态化的合作继续下去。未来,上海沪剧院将带着更多的原创经典来到北大,向北方学生传播上海的声音。
而沪剧院的高校朋友圈还在进一步“扩大”,这不,北大“隔壁”的清华大学也向沪剧伸出橄榄枝。今晚,沪剧《雷雨》将继续走进曹禺先生母校清华大学演出。
坚持每年到北京高校演出,正在成为沪剧人的“新传统”。尽管相比商业演出,其票价不高,演出成本又不小,可茅善玉觉得一切都值得——有年轻人追捧才有沪剧的未来。以北方高校为原点,逐渐拓宽沪剧在北方影响力的半径,正在成为可能。
北大是樊锦诗先生的母校,是对樊锦诗的人生有着重要意义的地方,也是她铸造“敦煌梦”的起点。去年,《敦煌女儿》在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首演,吸引了1500多名北大师生购票观看演出,樊锦诗及北大资深教育家特别前来“捧场”。这一次,没有本人的“站台”,演出热度不减。原来,上一次演出时,有师生反映因为不在校园,遗憾错过。这一次,北大百周年讲堂特别点名让《敦煌女儿》在今年、尤其是樊锦诗获得国家荣誉称号之后,二度返场,为的也是让更多的北大师生了解这位校友前辈平凡而伟大的事迹,以“敦煌精神”是激发他们朝着理想而奋斗的源源动力。
此次的演出版本相比去年在北大的演出版本,在“数字敦煌”这部分的舞台表现上做了新的探索。大漠、飞天、卧佛、禅定佛陀等敦煌元素通过多媒体投影呈现于舞台,让观众更直观看到壁画是如何通过精密的数据完整保存下来,让大家更了解樊锦诗在“数字敦煌”上作出的巨大贡献。
而昨晚上演的《雷雨》更是火爆非常。很多观众早早排队进入剧场,在观众席拿起说明书与票根“合影”,纪念来看沪剧的特别经历。八个人物,两代人的爱恨纠葛……两个半小时的演出中,情节环环相扣、矛盾冲突此起彼伏。茅善玉、陈瑜、王明达、朱俭、钱思剑、凌月刚、洪豆豆、金世杰这几位名家新秀以沪剧对于经典文本的刻画,一步步将现场气氛推入高潮。有同学在看完演出后激动表示:“沪剧《雷雨》满足了我对曹禺这部经典的所有想象!”
而在今晚,这部作品还将首登曹禺母校——清华大学的舞台。其实此前三年在北大演出,就有不少清华学子“串门”来看沪剧。或也就是这样的带动效应,让清华大学今年发出邀请。
曹禺先生曾在“水木清华与《雷雨》”一文中写到:“从下种到结出果实,大约有五年,这段写作的时光是在我的母亲——永远使我怀念的清华大学度过的。”清华的几年对于曹禺来说,是创作积累的时期,也创作出《雷雨》这部被公认为是中国现代戏剧真正成熟标志的作品。沪剧曾改编过许多曹禺先生的作品,但其中,《雷雨》是最为广大观众喜爱的“里程碑”之作。而在所有的《雷雨》改编版本中,曹禺本人对沪剧《雷雨》十分认可,并表示在据话剧本改编的所有戏曲里,沪剧是最好的。
“最好的《雷雨》版本”遇见诞生《雷雨》的清华,今晚将擦出怎样的艺术火花?对于早已熟稔该剧表演的一众主创,仍然感到紧张和兴奋。回首2016年,上海沪剧院与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达成三年合作计划,先后带着《邓世昌》《雷雨》《敦煌女儿》三部作品登入北大校园。正是通过精准的作品选择和相关普及讲座、社团交流等系列活动,在北大校园培养了一批沪剧粉丝。以后能否在清华大学扎住下一个沪剧北方高校的“大本营”,恐怕今晚的演出至关重要。
如能顺利打开市场,沪剧院已经备好了下一年的“菜单“——沪剧电影《雷雨》。今年8月,沪剧电影《雷雨》首映,此后在长三角大银幕热映,引发不少戏迷甚至是普通电影观众的关注。这样一部写实风格的戏曲电影,相信能够更被青年观众所接受。从舞台版《雷雨》,到电影版《雷雨》,上海沪剧院“年年见”的菜单循序渐进,寄予着沪剧人深耕北方市场的决心的期待。
作者:黄启哲
编辑:黄启哲
责任编辑:卫中
图:上海沪剧院供图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