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是路遥的大喜之年——那年1月25日,他与林达结婚。也在这一年,李星正式调入陕西省作协。从此,两人共事14年。
“路遥不断以超乎常人的勇气,一步一步地建构自己非凡的人格形象。尽管生命短暂、急促,但他成功了。”忆及往事,李星慨叹。
1978年,路遥完成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遭多家杂志社退稿后,最终发表于《当代》1980年第三期。这篇小说后来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路遥由此成为全国知名作家。
李星“深信路遥已经在创作上迈出了坚定的步伐,也坚信他以后必将以更加坚定的步伐走出自己的新的路”,在第一时间发表了《艰苦的探索之路》(1981年6月23日《文艺报》)。这是当时最早介绍路遥及其著作的文章。
1982年,路遥的小说《人生》在《收获》第三期发表,李星撰文《深沉宏大的艺术世界》,深层次、多角度阐释路遥小说的魅力。
▲路遥著《人生》,中国青年出版社1982年11月出版
1988年12月,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甫问世,李星就接连撰写了上万字的评论文章《无法回避的选择》《在现实主义的道路上——路遥论》,论述路遥的人生道路和文学的现实主义道路的必然性。
李星说,有很长一段时间,读者认为高加林是“于连式”人物,但在路遥眼里,这是一个令人感动的奋进者。李星透露,《人生》问世后,与高加林有着类似命运的莫言读后深受触动,写了一封3000多字的信,与路遥探讨高加林的命运。
“作为同事,我见证了《人生》写作、发表前后,路遥在中短篇小说领域的努力和不被承认的失败感,更见证了《平凡的世界》在当时中国文坛及文学界,特别是批评界所遭遇的普遍的失望和冷淡……”平息了一会儿情绪,李星继续说:“路遥是执拗的,可以说,当时他几乎是与整个文学界在抗衡,他要贯彻文学的现实主义。”
路遥很尊敬也很信服李星对自己作品的评论。1991年3月10日,《平凡的世界》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10月18日,路遥专门为李星撰写了《懂得生活的评论家》,文中说:“他的文艺批评之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使被批评者和读者信服,正在于此:这个人无论对重大问题还是对一般的艺术观点,都力求认真钻研以至透彻理解,而不是那种号称博览群书其实常常一知半解,最终只能用模糊语言写评论的评论家。”
▲1987年6月23日,路遥在送李星《路遥小说选》(青海人民出版社)扉页题签
1992年7月中旬,路遥找到李星,说中国文学社要出版《人生》英文版,请李星写序。
8月6日,李星在作协院子里锻炼身体,不经意间瞧见路遥手提简单的行李行色匆匆,忙问他去哪里。“回去,回陕北去。”路遥放缓脚步答了一句,又急匆匆地走了。
一星期后,李星却听闻路遥在延安病了的消息。当时也没多想,便托王观胜带去书信,劝路遥多休息,最好回西安治疗。
9月上旬,得知路遥病情加重转院至西京医院,李星匆忙赶去,满以为能看到一个在病房散步的路遥,可眼前的路遥让他惊呆了:脸颊消瘦黝黑,昔日粗壮的胳膊很细……
路遥很乐观,热情招呼李星和一起来的同事坐在他身边,讲述起在延安发病的情况、省委领导的关心、医院对治疗的重视,声音不高,但自信有力,他相信自己会好起来。
李星忍不住问,这么重的病为何还要回陕北。
路遥答:“回陕北,我是准备死在那里。一旦确定癌症,我就躺在陕北的山沟里,用白布把自己一盖,坦然地去死。”
李星忙把话题扯开:“《人生》(英文版)序写好后,你就不用看了吧。”
路遥坚持要看:“让他们捎来,我看看。”
9月底,李星完成《人生》序言《在乡村和城市之间》,正犹豫是否给路遥看。在医院看护路遥的诗人远村传话说,路遥精神大有好转,特别希望和朋友们聊聊。
李星赶到医院。为了分散病人的痛苦,李星坐在床边聊起时事与各种社会新闻,路遥的眼睛睁开了——他一直很关心国内外大事,而且常以聪明睿智的分析使人对时事有全新的认识……
过了一会,护士来病房换上血浆。
路遥对远村说:“得吃一点东西了。”“吃啥?”“还吃稀饭。”
路遥就像饥饿的孩子,吃得不香,但很投入和专注。
一旁的李星实在忍不住,伸手想喂。
路遥头一抬,坚定地说:“不用,我行哩。”
“罢了,我再看。”路遥让李星把稿子放下。
“李星,你也要保重!”告辞时,李星快到门口时,听到路遥大声的叮嘱。他没想到,这是路遥对朋友最后的叮嘱。
▲李星先生
“路遥已逝,但精神仍在。柳青是路遥的文学教父,路遥继承了柳青的现实主义文学道路,展示了社会的、人的历史的现实主义,他与后来另两位陕西文学的代表作家陈忠实、贾平凹的创作有着很大区别。”李星说,一直没能等到路遥对序言的意见。李星和远村交换意见后,11月16日,对序言进行了修改,还未寄出,传来路遥辞世的噩耗。
在《在乡村和城市之间——〈人生〉英文版序》结尾,李星附记:“为《人生》英文版写序的事是今年7月由路遥先生本人转告我的,当时他虽感腹部不适,但外人看来仍属健康。到10月下旬此序草成时,路遥已因肝硬化合并腹水辗转病榻近三月。到此文于前日改定,正准备寄出时,却听到了他于17日病逝的噩耗。他才43岁啊,可恶的病魔!于是此文就有了悼念英才早逝的意义。”
李星补充说,《人生》是中国外文出版社要对外出版,并非英文版或法文版。
▲2019年4月2日,李星(左)接受本文作者采访
为了纪念路遥,1993年6月,李星与晓雷编著《星的殒落》出版;1997年12月,李星与王西平、李国平编著《路遥评传》出版……“可恶的病魔!路遥还不到43岁啊!这篇序言成了我和路遥之间友谊的最后记录。”李星洪亮的声音不再铿锵有力。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本文作者拍摄并提供)
作者:魏 锋
编辑制作:薛伟平
责任编辑:张 裕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