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护理计划能否阻击“长寿风险”
在宝山区罗店镇的一家养老院内,医护人员正在教老人使用iPad。 袁婧 摄
■本报记者 钱蓓
重阳节(10月21日)当天,一档名为“银龄宝典”的老年居家康复护理节目将在上海教育电视台开播,节目将向老年观众和居家护理人员普及“最靠谱的”护理理念、护理知识和护理技能……
处在深度老龄化过程中的上海,正频频触及老年护理问题。
政府规划和地方立法中出现了“探索建立老年护理保障制度”等字眼;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次提议尝试建立老年护理保险;医保、卫生、民政等部门启动针对高龄老人的医疗护理计划试点;社会资本和养老从业者则紧盯老年护理市场,希望这块大蛋糕早日成形。
25万老人的护理需求
上海可说是全国最长寿的城市。这里拥有全国最高的老龄人口比例(28.8%)、全国最高的人均预期寿命(82.29岁)。到2014年底,上海有百岁老人1631名,平均每10万人中就有百岁老人11.3人——超过国际上认定“长寿地区”的十万分之七的标准。
“延年益寿”是多少代人的梦想,而长寿也将带来过去人们意想不到的风险,包括个人的、家庭的、社会的。1979年先于全国进入老龄化的上海,对“长寿风险”看得更清楚些。
寿命的延长意味着老年病发病率的走高,慢性疾病主宰了大部分老人的生活质量。目前,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慢性病患病率在53%左右。因为疾病,很大一部分老人丧失或部分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日常生活必须长期假手于人。
官方数据显示,到2014年底,中国共有3500万失能、半失能老人。上海的失能半失能、失智半失智老人约为25万。这个庞大的群体产生于快速老龄化的时期,他们的护理需求来得如此之快、如此之大,远超当下社会的承受力。上海现有11.5万张养老床位和2万张老年护理床位,即便全部用于上述25万老人,也远不能满足需求。
护理需求面临的双重困境
如果说在健康水平显著低下的年代,护理一名瘫痪在床的老人只是管好吃喝拉撒、确保生命延续的话,今天的护理概念不再是这样粗放式的。“护理”不仅要帮助生命延续,还要提升生命的尊严和质量,提升老人康复的可能。
在拥有成熟老年护理制度的国家,护理的内容包括日常生活照料、非医学的基本护理、医学意义上的治疗性护理。上海两年前开始试点的社区高龄老人医疗护理计划,就含有基础护理和常用临床护理两部分服务。
长期的老年护理,对普通家庭来说是相当大的财务负担。上海民政局有关负责人曾在2009年举办的一次研讨会上分析,上海要全面解决老年人的护理需要,面临双重困境:一方面,老年人可支配收入有限,能自主购买服务的人少,实际需求和有效需求存在差距;另一方面,上海公共财政制度还处于构建期,老年人长期照料方面的财力保障不足。
没有确切的数字表明解决老年护理问题需要多大投入,可以肯定的是,这项投入超出当下公共财政的承受力。上海的老龄化进程没有放缓的迹象,因此同样可以肯定,如果不及时出台应对方案,这份负担只会大不会小。
德国模式、日本模式
在发达国家,德国、日本率先建立护理保险制度,让国民从年轻时候就开始为老年作准备,由个人和社会共同承担老年护理费用。
德国在1995年出台《护理保险法》并征收护理保险费,护理保险成为继医疗、工伤事故、养老、失业保险之外的社会保险第五分支。截至2009年底,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基金的累计结余48亿欧元。通过社会保险和强制性商业保险相结合的方式,德国实现了对全国人口长期护理需求的全覆盖。
日本2000年起施行介护保险制度,立法强制要求每位40周岁以上的日本公民交纳介护保险费,困难人群用政府发放的救济金支付。日常生活部分或不能自理的申请者,经评估机构评估审核通过后,可以享受介护保险金。
中国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把长期护理费用排除在外,一些有护理需求的医保投保老人在医院、护理院长期“压床”,反而造成医保支出的上涨,加重了医保负担。而民政系统的养老补贴强调“保基本”,对老人长期护理需求的支持微乎其微。如果要为一套广覆盖、成系统的长期护理体系买单,“开源”是必要之举。因此,各方在探讨中国的养老问题时,津津乐道于德国模式、日本模式。
上海节奏
普遍认为,中国推出法定护理保险的时机还不成熟。但在上海、北京等榜上有名的老龄化城市,要求先行探索实施护理保险的呼声日益高涨。
上海已经意识到社会需求。2014年4月,上海发布了一份养老服务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本市实际、覆盖城乡全体老年居民的老年护理保障制度。”今年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的《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修订草案),提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民政、卫生计生、财政等部门应当完善老年护理筹资、评估、支付、服务等体系,逐步建立符合本市实际的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障制度。”
和地方政策、地方立法同步进行的,还有政府职能部门的基层实践。2013年起,市医保、民政、卫生部门联合推出“社区高龄老人医疗护理计划”试点,尝试通过医保部分支付,解决部分老人的居家护理需求。今年6月召开的医养结合专题会议上,上海提出要用3年左右时间实现全市符合条件高龄老人的全覆盖。这是目前已知的“上海节奏”。
不少养老服务机构从官方信息中看到机遇,想介入老年护理服务市场。前述试点参与部门的人士表示,建立老年护理保障制度是一项长远工程,过程中有大量问题要研究,有大量难题要突破,上海正逐步寻找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