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都在修复骨头、研究骨头,“骨头”医生张长青用一双巧手一颗暖心,让千万人走得更稳

2019-11-25信息快讯网

一辈子都在修复骨头、研究骨头,“骨头”医生张长青用一双巧手一颗暖心,让千万人走得更稳-信息快讯网

▲张长青在实验室内研发骨科新型材料。(记者袁婧 摄)

无影灯亮起,病人因麻醉作用沉沉睡去,手术台旁的他,从打量摆放体位、术前消毒铺巾,到读片灯前阅片、与助手交代手术切口、入路要点,一切都如教科书上的操作般有条不紊,这是骨科教授张长青每次手术前一成不变的“画面”。三十多年的从业经历,有些老规矩在他这里从未改变。

张长青的微信签名叫“骨头”,他一辈子就在修复骨头、研究骨头。作为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带头人,张长青并不轻松,因为这里太辉煌——市六医院骨科是世界首例断肢再植的诞生地,站在高起点上接续奋斗,张长青只有一个心愿:让千万人走得更稳。

以最小的伤害带给病人更大的康复可能

都说看张长青手术是享受。“张氏手术”究竟有多传奇?学生说起这样一则故事:一次,他们要为一名关节内翻畸形的女孩手术,按常规术式,要截骨合并髂骨植骨,以矫正畸形。张长青走上手术台,只见他拿起摆锯,锯开了骨头。“老师将摆锯落在一个我完全无法理解的位置,一个楔形骨块锯下来了,当我还在疑惑这个操作究竟是何目的,骨块又变成了两块大小不同的楔形骨,老师将骨块放回截骨处,让我们按照指示牵引小腿……只见透视下,女孩下肢已恢复正常力线。”

“还没反应过来的我,迷迷糊糊地问了一句:还取髂骨吗?老师的双眼露出微笑:‘当然不取了,记住Less is more!(少即是多)’”多年后,学生依然难忘这台手术,原本复杂的矫形手术在张长青的巧思下完成了。

尽可能以最少创伤为患者保留最多功能并缓解病痛,是张长青始终不变的追求。股骨头坏死是骨科常见疑难病,以终末期人工髋关节置换为主,对中早期患者无策可施。张长青从股骨头坏死中早期外科治疗入手,历时十五年,建立了一系列治疗中早期股骨头坏死的关键外科技术,通过手术的改良、推广,证实了其保髋(保住髋关节)疗效,相关成果获中华医学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这其中,“死骨再生”尤为经典。张长青在全球率先开展青少年股骨头坏死修复治疗,开创性地采用自体肋软骨移植技术修复重建股骨头坏死病变软骨面,让一大批青少年患者获得“重新站立行走”的机会。

创新术式、研发器械,总是渴望“更进一步”

张长青与市六医院骨科的“缘分”有些曲折。1953年,全国第一届骨科医师进修班开班,这批学生由此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骨科医生。其中有位学员名叫冯守诚,正是他创设了兰州医学院骨科学。1981年,张长青考入兰州医学院,后来,冯守诚教授成了他的导师,他每天跟着老师问诊。“潜移默化间受了老师很多影响,他对待患者态度亲切,从问诊到查体整个过程极为周全,这些都给了我很多启示。”张长青回忆。

张长青在兰州医学院一直读到硕士,在兰州当了几年骨科医生后,张长青渴望能在技术上“更进一步”。1993年,他来到上海医科大学,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顾玉东攻读博士学位,后来又到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在侯春林教授指导下做博士后,最终进入市六医院骨科工作。

市六医院骨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在陈中伟院士、于仲嘉教授和曾炳芳教授等几代医学家的不懈努力下,始终围绕骨科创伤,解决一个又一个临床疑难问题。在这个骨科医学的“殿堂”里,专攻股骨头坏死的张长青不满足于临床手术技术的革新,他还钻进实验室找答案。

张长青发现,很多股骨头坏死病人的创面很难修复,2010年,经过近十年的研发,他终于带领团队研发出促进组织生长和修复的PRP技术,即利用血液活性因子修复骨科创面技术,取得国家药监局三类医疗器械证书,成为上海骨科医学领域第一个成功转化成产品的项目。

行走在骨科“塔尖”,仰望更高的高峰

张长青在骨科手外科、创伤、关节、脊柱疾病领域收获颇丰,尤其是作为国内“腓骨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第一人,他领衔团队改良了原有术式,发明了专业手术器械,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已累计完成4000多例股骨头坏死病例,临床治愈率超过80%。

目前,张长青领衔的团队已申请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12项,部分专利已在转化中。他获得过很多重量级学术奖项,身兼世界重建显微外科常委、亚太重建显微外科主席、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常委等学术要职。虽已行走在骨科“塔尖”,他却仰望着骨科更高的高峰。

“近50年,骨科领域日新月异,很多创新技术完全颠覆了传统疗法。瞄准国际一流,这一点是不变的。我们要带领整个团队,为这个学科奋斗出一个光明的未来,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张长青说。

瞄准骨科终极难题,建立融早期预防、精准治疗、快速康复于一体的世界一流“大骨科”,是张长青的梦想,也是这些年他竭力推动的事。而这一切围绕他始终不变的行医原则:用最少的操作、最小的伤害,带给病人最大的康复可能。一双巧手、一颗暖心,让千万人走得更稳、活得更好。

【人物小传】

张长青,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副院长、骨科教授,上海市创伤骨科临床医学中心主任,世界重建显微联盟常委、亚太重建显微联盟主席。

三十多年来,他始终致力于骨科疑难疾病诊治与骨科生物材料研究,研究成果获得中华医学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奖项,个人获颁“全国先进工作者”、“白求恩式好医生”、上海市领军人才、卫生部中青年优秀专家等殊荣。


作者:唐闻佳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顾军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使女的故事》和《好骨头》,哪个才是真正的阿特伍德?
最好的戒烟广告!30年烟龄男子捐肺,医生取出后没人要
经典电影《海上钢琴师》4K修复版再度热映——那一隅之地,却是他的海阔天空
中国学者研究发文:五年PM2.5下降约三成 减排是主因
应接不暇!申请到这家医院受训的洋医生要“取号”排队,上海胸科医院凭啥这么牛?
车祸意外发现罕见瘤,150天煎熬九死一生,手术中出血4000毫升,医生直呼“太难了!”
新研究发现:在改善游客心理健康方面,国家公园每年能为世界创造的经济价值约6万亿美元
致敬!他是国内最早开展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的医生,我国著名肾脏病学专家钱家麒教授逝世,享年80岁
习近平寄语希望工程强调:把希望工程这项事业办得更好,让广大青少年充分感受到党的关怀和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别光追求颜值,专家说外滩第二立面修复靠内涵
得了癌症就只能等死?医生说有三种人可以长期生存,甚至完全治愈
国际儿童研究专家:有质量的早期教育支持后续学习与发展,2019宋庆龄儿童发展国际论坛在沪开幕
新科院士朱美芳:她的研究既能改变生活,也能够用于强国
研究上海近代史,为什么绕不开人称“小报状元”的这位“江南一支笔”?
首个拥有三个超大质量黑洞的星系“现身”
当飞花令遇上圆周率,网友惊叹:这脑子莫非是电脑?
85岁医生奶奶每天接诊40人!“病人如果能好,我可以把肉割下来”
国内第一部系统介绍研究中国笺纸的专著《说笺·典藏本》出版
开颅手术突遇地震,这个医生的做法网友狂赞
有着664家金融持牌机构的外滩,今天研究了这个话题
视频丨意大利威尼斯新一轮洪水来袭 或需10亿美元修复
李佳琦带货又引争议,这次被医生盯上了!这种日用品你用对了吗?
癌细胞也有“天线”!新研究发现它如何影响癌症治疗效果
中国人权研究会文章:美国长期存在的性别歧视问题严重阻碍妇女人权的实现
大脑如何将外部信息转化为记忆?新研究破译神经元突触可塑性机制
鲁班应当乐开怀!600年历史的“公输堂”诞生了稀罕事—— 中法联办的第一个“文物保护修复高级培训班”结业啦!
新华时评:长久不变,是为了变得更好
吸尿救人医生今天受表彰,获奖感言:太太不敢亲我了
新华时评:长久不变,是为了变得更好
“啤酒不敢喝,太太不亲我了!”吸尿救人医生受表彰,获奖感言太幽默
“骨头不好”是因为“年龄”?让骨细胞“动起来”打开骨退行性疾病治疗新局面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