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工艺不该只是少数人“专利”

2015-11-09信息快讯网

 

传统手工艺不该只是少数人“专利”-信息快讯网

手工艺达人的竹刻技艺引起观众极大兴趣。 本报记者 叶辰亮 摄

“天啊!在薄薄的蛋壳上也能雕刻,雕刻出的荷花还这么立体、鲜活!”“瞧这根细细的、只有1.2厘米长的白头发上竟然刻了一首唐诗!”……

昨天,2015市民文化节手工艺大赛成果展在宝山区木文化博物馆拉开帷幕,100位市民手工艺达人的作品及30位专业手工艺人的精品齐聚一堂,吸引了众多参观者。人们细细打量着一件件手工艺作品,既惊叹又不解——惊叹的是这些作品着实精美,不解的是在机械化高度发达的今天为何还有这么多人花费如此大的工夫去手工创作。

业内人士提出,希望借此次市民手工艺大赛唤起更多人对手工艺制作的关注、对匠人精神的尊敬。

精妙作品背后是艺人的坚守

刺绣、雕刻、金属工艺、刨花、陶瓷、纸艺、麦秆画……展览现场,门类繁多的手工艺作品令人大开眼界,而一件件作品的背后,是手工艺人的坚守。

“手工艺是心手相连的艺术,需要有足够的定力、细心、专注,才能完成一件令自己满意的作品。”“80后绣娘”姚懿佳告诉记者,她每年创作的麦秸绣数量不超过4幅。姚懿佳本科读的是东华大学服装设计系,在学服装工艺时喜欢上了刺绣,后来又将秸秆画工艺与之融合,自创了麦秸绣。毕业后,姚懿佳下决心不找工作,要潜心研究、创作麦秸绣。这一绣,就是16年。其间,她都不太敢参加同学聚会,当大家听说她在做麦秸绣时,都会流露出惊讶的表情,觉得她“一定疯了”。她也曾去拜访一些从事工艺美术的前辈,想向他们请教这条路该怎么走,得到的回答竟是:“好好的一个小姑娘,为什么要去做这个呢?”

“当时真的非常难过。”姚懿佳坦言,她也犹豫过,走这条路对不对?能不能做出点名堂来?关键时刻,是父母给了她支持:“你还年轻,输得起,实在不行了再去找工作……”靠家里接济了几年,她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如今,她还在真如镇社区文化中心办了培训班,每周四义务教人们做麦秸绣。

蕴涵的工匠精神值得尊敬

从事手工艺创作的人群中,遭到质疑和不解的不只姚懿佳一个。从事面塑创作的汤健告诉记者,她也常被人痛批“啃老”,认为她以研究生的学历从事手工艺制作是大材小用。不过汤健不以为然:“我认为艺术是没有高低之分的,无论何种艺术形式,皆是表达自我和艺术理念的手段,不同的只是所运用的媒介。”事实上,汤健并未放弃国画专业背景,而是将其融入到面塑创作中,使面塑呈现不同于以往的面貌。以此次参赛的《牧羊女》为例,作品中的人物和羊群采用的是传统面塑的表现手法,作品的背景则是手绘的,平面与立体结合营造了一个别样的空间。

“有些人或许认为手工艺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其实它蕴涵着更深远的意义——工匠精神,它培养人的坚定、耐心、细致、精益求精的态度。越是快节奏的社会、越是喧嚣的城市,越需要这样的匠心。”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副院长、本次市民手工艺大赛终评评委会主席范凯熹说,在全世界范围内,手工创作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比如,美国长期坚持给学生上图画和手工课,这就是在培养精益求精的态度。

范凯熹说,目前一个可喜的现象是:不少90后喜爱做手工,而且手工艺在早教场所也很流行。此次市民手工艺大赛吸引了3.5万余人报名,体现了社会对手工艺的关注,营造了振兴民族手工艺的良好环境。

文汇报记者 李婷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