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区举办“海上清风——明信片上的苏州河”展览系列活动
月光下的苏州河宛若一匹宝石蓝的缎面,河面上几叶小船,在橹的推动下,船头回旋转侧,任其所之,小船慢慢地前行着……
11月12日上午,“海上清风——明信片上的苏州河”展览系列活动在普陀区图书馆举行,展览第一部分“苏州河水景”中一幅名为《月光下的苏州河》的老明信片表现了沈从文写的《小船上的信》中苏州河的情境。
“船是只新船,油得黄黄的,干净得可以作为教学的神龛。我卧的地方较低一些,可听得出水在船底流过的细碎声音。前舱用板隔断,故我可以不被风吹。我坐的是后面,凡为船后的天、地、水,我全可以看到。我就这样一面看水一面想你。”这是1934年1月13日沈从文写的《小船上的信》中的一段,而沈从文笔下“可听得出水在船底流过的细碎声音”指的正是苏州河。收藏家沈国平介绍,“站在这张明信片前,仿佛能看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晚风吹拂下的苏州河夜景,也能够体会到沈从文当年在小船上一边看水一边写信的心境。”
本次展览所展出的上百张老明信片,是从数千张以清末民初旧上海苏州河为题材的明信片中挑选出来的。按其内容把它们分为“苏州河水景、苏州河上的桥、苏州河两岸建筑、苏州河工业、苏州河民俗风情和苏州河重大事件”六大部分,采用文图呼应的形式,观众在参观展览时,看到的是明信片上的苏州河,感受到的是清末民初的旧上海风貌,更多地体味到的是中外名家对中国社会入木三分的深动描写。
苏州河是见证上海百年激荡历史的母亲河,而明信片能够客观真实地保留住一段段封尘的历史。翻阅有关苏州河史实和众多中外名家著作,可以看到苏州河及其民俗风情竟会如此鲜活地散见于名家们的作品里,从鲁迅、郭沫若、茅盾、叶圣陶到张爱玲、施蛰存以及外国来华的记者、传教士和社会学家。
宝爱莲,美国女记者Edna Lee Booker的中文名字。曾任美资《大陆报》及国际新闻社记者。她在《民国群雄采访录》中留下了这样的一段记述苏州河的文字——“船一进吴淞口,我就被四周的情景震慑了。但见拖轮牵着长串的舢板,比火车还长,满载货物,从黄浦江上缓缓驶过。曾在密西西比河上服役的老式明轮船、灯火通明地游弋,双侧的明轮击打出冲天的水花......一见外滩的通明灯火,浦江的景色便立时被丢到了脑后。外滩的岸线宛如一个精心规划的公园......树木花草的背后,是庞大的建筑群,勾画出城市的天际线。”与这段文字相呼应的是展览中一张题为《苏州河与黄浦江交汇处》的明信片,繁荣的港口和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货船尽收眼底。
开幕当天,沈国平为《海上清风——明信片上的苏州河》一书首发签名。该书为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那时上海》系列丛书中的一本。书中收藏了从10000多张藏品中精心挑选出1600多张,编辑成书。书中选入的老上海明信片,真实地反映了苏州河的发展变化。据了解,本次展览从11月12日开始至11月30日结束,展期19天,免费向市民开放。
文 /祝越 图 /袁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