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童书,读点不一样的

2015-11-23信息快讯网

【专题】童书,读点不一样的-信息快讯网

 

【专题】童书,读点不一样的-信息快讯网

 

【专题】童书,读点不一样的-信息快讯网

 

【专题】童书,读点不一样的-信息快讯网

 

【专题】童书,读点不一样的-信息快讯网

 

麦克米伦世纪公司的部分图书产品

 

【专题】童书,读点不一样的-信息快讯网

 

【专题】童书,读点不一样的-信息快讯网

 

【专题】童书,读点不一样的-信息快讯网

 

【专题】童书,读点不一样的-信息快讯网

 

“中西动物小说大王金品共读系列”天天出版社出版

■本报记者 蒋楚婷

主题为“与世界和未来在一起”的2015中国上海国际童书展日前落下帷幕。在为期三天的童书展期间,有五万余种中外童书新品,三百多家国内外童书出版和文化创意机构,一千余位国内外童书作家、插画家和出版专业人士,一百多场阅读推广和专业交流活动亮相,记者在这场令人目不暇接的盛宴中,挖掘了新鲜独特的几道菜,品尝了不一样的风味。

引进:内容不一样

先来看一本比较另类的童书《托德日记》:托德屡犯校规,受到校方的惩罚,被勒令在指导教师伍德罗夫人的监督下,每天放学后写留校日记。为了凑字数,托德或是随意描写眼前所见,或是肆意嘲讽校规及老师和同学,但即便如此,也能从中看出他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其实,伍德罗夫人早就用她独到的眼光发现了这一点,所以,采用了这种独特的处罚方式来挽救托德。每天的留校日记让托德的对抗心理渐渐平复,他开始真实地、详细地记录自己的生活和所思所感。三十七篇日记完成后,一个同情弱者、重义守信、聪颖能干、热爱阅读的少年形象跃然纸上。人们更从指导老师伍德罗夫人身上感受到了美好人格感召之下的教育的力量……

这本书是二十一世纪出版社与麦克米伦出版公司共同投资的麦克米伦世纪公司引进出版的“零时差·YA”书系中的一本。对于许多国内读者甚至专家而言,“YA”是一个很新鲜的概念。其实,在西方,特别是英语世界,这一概念早已深入人心。YA是英文YoungAdult(年轻的成年人)的缩写。美国图书馆协会把这个年龄段定义在十二岁至十八岁。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有着诸多困惑,比如友谊、恋爱、校园暴力、身份认同等,于是成就了以青春期读者为对象的这一儿童文学题材,它们大多带着一种对社会的批判和反思。

这样的定位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中国的青春文学。但这套书的策划、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顾问魏钢强认为,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YA文学”的作者基本都是儿童文学作家,而更重要的是“YA文学”的阅读难度明显超过一般的大众文学,它的题材和表现有自身的特点,但又是未成年人文学的一部分。所以,“YA文学”的前瞻性、探索性、时尚性等是其他阅读难以替代的。

据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社长张秋林介绍,“零时差·YA”书系的推出既是对美国图书馆服务协会文学分级的一种借鉴,也是基于对当下中国少儿文学出版业态的调研、判断。这种出版业态就是比较偏向低龄读者,而“冷落”了青春期的少年读者。对此,儿童文学理论家朱自强深有同感:“中国的儿童文学创作经历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强调文学性而导致的创作偏向高年龄段读者,以初中生、高中生为受众主题,反映了早恋等很多敏感问题,例如陈玮的《少女的红发卡》、陈丹燕的《女中学生之死》在当时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到九十年代中后期至新世纪初期,创作重心逐步下移,大家的关注点渐渐地落在了童年文学和幼年文学上,特别是集中表现小学生生活的作品多了起来,反映青少年心灵生活的作品越来越少了。”

正是由于针对青少年当下生活和心理问题的文学创作和出版的失衡,导致当前学校和家长们很难给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孩子选书和指导阅读。为此,张秋林希望通过“零时差·YA”书系的出版,为实现儿童文学出版生态平衡发出先声,弥补当前青少年图书出版结构上的缺失。

原创:形式不一样

欧内斯特·西顿——西方“世界动物小说之父”,沈石溪——中国“动物小说大王”,两位作家虽然各自的文化背景不同、生活的时代不同、用文学表达思想的方式也不同,但都丰富地表现了各自的文化和时代特色。他们虽然处于不同的时空:一个在西方,一个在东方;一个生活在一百年前,一个生活在当下,但因为“动物小说作家”这一共同的身份被连接到了一起,孕育了这套“中西动物小说大王金品共读系列”。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旗下天天出版社出版的这套丛书,对沈石溪、西顿的作品予以全面梳理,按描写对象或主题进行归类后同书呈现,这种形式是一种巧妙的、有着特殊用心的结构设计,可以让读者在最短小的空间里领略中外动物小说精品的精髓。

对此,作家、评论家简平认为:“有时候,我们常常陷于自设的矛盾中,比如,对阅读本土作家作品有否足够的开阔度心存怀疑,而对阅读国外作家作品有否文化差异导致的障碍同样产生怀疑,这样的矛盾往往给我们的阅读带来一种莫名的割裂感,而这种割裂感又往往让我们形成并不完整和贴切的阅读体验,甚至作出并不符合事理的判断。‘中西动物小说大王金品共读系列’恰恰是对上述自设矛盾进行化解的有效尝试,也使读者有了一次全新的阅读经验:一本书,相似的主题或主角,两位作家,一位是东方背景的中国本土作家,一位是西方背景的加拿大作家,一位写作年代在当今,一位则在上世纪初叶。这样一个组合,将曾经自设的矛盾干脆放在光天化日之下,让心有怀疑的阅读者索性放下心来,在一个向度的阅读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受,作出相对客观、公正的判断。”

而同为童书编辑的谢倩霓则表示,拿到这套书的时候,她非常惊讶:“这样的一种按照作品主题和描写对象来重新编排作品的方式,其实可以说是借鉴了杂志的编辑思路。这种在杂志编辑中并不鲜见的编辑方式,一旦挪移到图书编辑中,一下子显示出了一种全新的气象……只是一种小小的思路的转换,却带来了完全新鲜的气息。”

的确,在读者逐渐抛弃类型化阅读,兴起个性化阅读的时代里,将作品简单地出版成书是没有新意的,也是没有竞争力的,更是没有前途的。这套丛书的“跨界”尝试因此值得肯定,它显示了编辑的用意和匠心,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给读者以全新的阅读体验,让读者对中西动物小说的代表性作家的代表性作品有了直观的感性认识,启发他们体味中西动物文化的差异以及殊途同归之妙。这样的做法不仅让中国的原创文学获得更多的瞩目,也让像西顿的动物小说这样沉寂多时的经典作品在中国获得了第二春。

交流:角度不一样

今年童书展的主题是“与世界和未来在一起”,因此中外童书交流自然是展览的一个重要话题。与以往中外作者之间的交流、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不同,此次,二十一世纪出版社请来了美国麦克米伦出版公司的金牌童书编辑尼尔·波特,与中国少儿图书的编辑们进行了交流。

将竞争对手组织起来进行交流并不多见,但主办方认为,只有抱团取暖,才能把童书市场做大做强。而日本福音馆书店图画书首席编辑唐亚明则认为:“中国图画书最大的问题,不是作者的问题,而是编辑的问题。我们有很多优秀的画家,有很多优秀的作家,怎么组织起来出成好书,这是编辑的问题,我们要下大力气培养好编辑。”于是,听说曾获得卡尔奖荣誉编辑奖、所编图书五次荣获美国最高童书奖——凯迪克奖的资深编辑尼尔·波特来到上海举行“编辑沙龙”,来自上少社、苏少社、接力社、明天社等十几家出版社的少儿书编辑纷纷前来取经。

编辑们与波特先生分享了自己的苦恼和困惑:卖书比做书难,常常违心做自己不喜欢的书,随着年纪的增长对选题不再有激情,等等。波特一一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和看法。波特认为最主要的是保持和坚守,保持童心,坚守本心。波特说他只出版自己喜欢的、能打动他的书,他相信自己的眼光。他举了一个例子:他在编辑出版后来荣获凯迪克金奖的《阿莫的生病日》时,也有很多反对的声音,因为作者斯蒂德夫妇当时还是新人,这是他们的第一本书,书的内容节奏也相对平静舒缓,很多人认为不容易吸引小读者。但波特坚持己见出版了该书,并最终荣获大奖。而这本书在美国也获得了四十万册的销量。

当然,波特同样也有困惑,比如这本在美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阿莫的生病日》,引进中国后的表现却没有那么尽如人意,可见引进版图书也存在着水土不服。

对于时下非常热闹的电子书和APP,波特的看法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说他们将几乎所有的绘本书都做成了电子书,但结果是没有人要看,小朋友更愿意翻阅图书,而他本人也更喜欢纸质书的那种触感、那股书香。至于做APP,他则认为是得不偿失,制作代价很高,阅读起来却找不到重点,所以家长普遍也不欢迎。

当纸质图书市场总体上日渐没落的时候,童书市场却逆势上扬,表现不俗。但应该看到,这其中也有隐忧:各类出版机构一窝蜂涌入,其中不乏不够资质的机构;所出版的图书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家长的判断力和眼光亟待提高;童书不但要引进来,还希望走出去……因此,中国的童书之路任重而道远。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