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他们帮众人找到光明

2015-12-05信息快讯网

一个多月前,沪上民间志愿服务项目“慈善光明行”,第一次走出国门,带着四五十箱医疗设备,应邀前往摩洛哥,5天连做141台白内障手术,赢得当地居民的连声赞扬。

此时距离“慈善光明行”首次启动,刚好过了10年——其间,“慈善光明行”团队已走过新疆青河、四川凉山、青海果洛等国内10个缺医少药的边远贫困地区,累计义诊13459人,并为1454名白内障患者提供了免费手术,其中大部分都是当地医院束手无策的病人。

“12·5国际志愿者日”前夕,记者见到了“慈善光明行”项目发起人、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副院长兼眼科主任、利群医院院长张兴儒。从最初一次“并未多想”的义诊,发展成如今在全国均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医疗志愿服务项目,张兴儒说,过去10年只是迈出了“一小步”,下一个10年,团队将沿丝绸之路迈出“一大步”。

看清世界后,小女孩想跳舞

2012年8月,青海果洛,海拔4200米,“慈善光明行”第7站。

义诊现场来了一位喇嘛,怀里抱着个不到3岁的小女孩,叫“小依毛”,先天白内障失明,心脏也不好,亲生父母把她遗弃在寺庙后门,寺里喇嘛听到婴儿的啼哭,将她抱回去收养。

团队志愿者一面安排孩子做检查,一面想逗她开心,问她长大后想干嘛?小女孩回答说不知道。

检查结果很快出来了,由于病情复杂,无法在当地手术,团队只好先对其他患者诊疗,那次在果洛,8天共做了161台手术,100%成功。回沪后,志愿者们始终惦记着小依毛,最终决定把她接来上海治疗。

在上海,擅长儿童手术的专家成功对小依毛的双眼动了手术。恢复视力后,小女孩对什么都好奇,天上一朵云彩都能看半天。后来,志愿者再问她,长大后想做什么?她大声说,“我要跳舞!当主持人!”

由于给患者送去了光明与希望,团队志愿者项敏泓说,“慈善光明行”走到哪里都受到当地百姓的热烈欢迎。有藏族患者术后回家拿来了哈达;有失明多年的彝族老大爷不停念叨“你们是天兵天将,天兵天将啊”。还有当地向导发来短信说,“‘慈善光明行’还会再来吗?我们想念你们,病人也想念你们。”

尽管收获了很多感动,但张兴儒坦言,这个过程并不好受。

义诊大多在高海拔、强紫外线的地方,志愿者们普遍有高原反应,不少主刀医生甚至做完一台手术就要跑出去吸会儿氧。而且义诊期间工作量特别大,有帮助病人检查视力的志愿者估算过,他每天要在视力表和病人之间扭头2500次……

“高原反应很难受,但这是我们作为医生以及医疗志愿者的责任、价值与信仰。有人说,天下病人看不完。但我觉得,能做一个是一个。”张兴儒说道。

坚持“高配”不留后遗症

除了留下感人的回忆,2006年至今,“慈善光明行”团队还探索出一套“无机构、有纪律”的民间慈善模式,并已复制到长三角地区多个民间医疗志愿服务项目中去。

譬如:人工晶体等耗材全部由参与的企业捐赠;活动经费全部由志愿者捐赠。不依靠基金会,也谢绝企业冠名。更特别的是,参与者必须全部利用个人休假时间,捐款志愿者必须接受培训并参与活动,同时监督善款使用,否则全额退款……

这一条条“不近人情”的规定,让“慈善光明行”运行10年来,志愿者的捐赠和付出始终处于众目睽睽之下,不给“隐性成本”生存空间。

“办了几年,项目有了点名气,不少企业主动找上门寻求冠名。”张兴儒说,曾有一家企业,愿意每年出资300万元,只求在“慈善光明行”前加三个字。“我们还是谢绝了,募集资金的办法有很多,希望能保持项目的公益性。”

同时,“慈善光明行”团队的耗材和人员配置也相对高端。耗材参考上海居民的使用标准,主刀医生基本是来自全市32家主要医院的眼科“一把刀”。原来,医生也分实践型和科研型,团队只挑刀开得漂亮的。

有人质疑:为何要维持“高配”?能否“降配”后可以帮助更多人?

回答这个问题时,张兴儒格外严肃,“那些边远贫困地区的患者,一辈子也许只能遇到我们一次,所以我们坚持用最好的医生、最好的材料、最好的设备,就是为了尽量不留后遗症,决不能拿义诊给‘小医生’练刀。”

免费手术将沿“一带一路”做下去

采访中,张兴儒告诉记者,最初做“慈善光明行”时,只因为知道四川甘孜有很多白内障患者,想去帮当地百姓一把,就组织了13名彼此熟悉的医生、护士作为志愿者前往。后来因为效果比预计的好,加上不少边远贫困地区都有类似的需求,才一年年坚持下来,而且规模越做越大,今年去甘肃瓜州义诊时,团队共有志愿者61人。

如今,10年、10地走完了,“慈善光明行”将何去何从?

记者从将于今天下午举行的“‘慈善光明行’民间公益论坛”处,拿到了他们下一个10年的“路线图”:团队将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从西安出发,沿着丝绸之路,将义诊与免费白内障手术一路做到中亚去。团队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要跨出国门,下一个10年将加强与相关政府机构的联系,“但‘慈善光明行’将继续保持纯民间项目性质,人员、资金、物资方面保持独立,不拿国家一分钱。”

不过,属虎的张兴儒今年已经53岁,而“慈善光明行”项目由于参与人员完全自愿,因此特别在医护资源方面,一定程度上比较倚重他的个人魅力。如何才能将这种公益精神,通过一种比现行模式更长效化的机制传承下去?

张兴儒提出了他的设想:既然“慈善光明行”的运作模式和社会基础已经确立,下一步将考虑成立一个培训基地,专门培训偏远地区医护人员,以达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目的;再下一步则酝酿建立一家眼科实体医院。“医院一部分做常规诊疗,一部分做公益诊疗,一部分做培训研发,再用实体的整体收入来贴补公益诊疗和培训研发。”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