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是种力量,承载前行的希望

2016-01-08信息快讯网

 

记忆是种力量,承载前行的希望-信息快讯网

邹碧华父亲邹连德为儿子所作肖像画,收录在《邹碧华传》中。

 

记忆是种力量,承载前行的希望-信息快讯网

座谈会现场发布的5本新书。

■本报首席记者 王彦

“去年此时,关于邹碧华院长的事迹在微信朋友圈里刷屏,那是我第一次比较全面地了解他,并深深为之打动。”赵丹是静安区人民检察院的一名基层检察官,一年后,依旧在微信里,她被《邹碧华传》刷屏。书上有画家父亲邹连德为法官儿子所作的插画与设计的封面。让她特别感动的是父亲对儿子职业精神的诠释,父亲为儿子传记封面上设计的“邹碧华传”4个字,那棱角分明的方字与儿子邹碧华的性格相符,方方正正不偏不倚,粗壮有力的笔画体现法律的力量和权威,黑白分明则象征着法官追求公平公正的职业特征。

昨天上午,由市委宣传部、市委政法委、市高级人民法院共同主办的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学习宣传座谈会,在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举行。参加会议的有邹碧华的亲友代表,还有新闻界、理论界、出版界、文艺界以及政法系统的代表,他们静静聆听9位发言人的报告。

这些来自社会各领域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引领现场所有人开启记忆的闸门。与会者不过350人,折射出的却是过去一年社会各界对法官邹碧华的缅怀与学习。肃穆又温情的氛围里,人们走进记忆中找寻邹碧华的点点滴滴。此时此刻,记忆是相会的一种形式,更是一股力量,承载起邹碧华的同行者、后来者继续“燃灯”前行的希望。

同行后继者们记得,他曾深耕的理想和信仰

座谈会从一段视频开始,镜头闪回的除了邹碧华生前砥砺前行的种种敬业画面,还有新闻媒体、社交媒体的一组组系列报道。人民日报上海分社采访部副主任姜泓冰说:“没有人吹响报道的集结号,民众口口相传为邹碧华立传,而媒体是‘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上海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案件聚焦》栏目编导金嬿亦有同感,在她看来,一期纪念邹碧华的专题节目能获得各方观众的积极反馈,真正被肯定的并非节目本身,而是好法官、好干部的人格力量。

对于邹碧华的诸多同仁而言,舆论场与民间的互动现象,其实是在反复提醒他们,“庭前独角兽”曾深耕的理想和信仰需要薪尽火传。

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崔亚东向社会各界汇报:过去一年,上海法院以“人人争当公正为民的好法官、人人争当敢于担当的好干部”活动为载体,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追思、征文、学习讨论及演讲活动。在“邹碧华精神”的激励下,全市法院“比学赶超”,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共有43个集体、50人次获得市级以上表彰奖励,评选出邹碧华式的好法官、好干部52人。

若问“邹碧华精神”鼓舞过多少人,华东政法大学校长叶青说:“在华政的三尺讲坛上,邹碧华同志如默默无声的春雨、如孜孜不倦的春蚕、如点亮智慧之光的火种,传播法律知识、培育法治信仰、倡导高尚品德,被学生誉为‘贴心导师’和‘人生引路人’。”邹碧华说过的话、做过的事,不单堆叠出他自身的生命重量,还让越来越多同行、后继者在那些掷地有声中接棒奋楫。

基层在感怀,纵平凡渺小亦要“不到完美不凋零”

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有个“红梅工作室”,负责人冯红梅还是市人民调解协会会长。她坦言:“现在各种利益的博弈,各种矛盾的凸显,让人民调解工作难度越来越大。”困难当前,是“燃灯者”的一句话教她豁然开朗。邹碧华曾说:“哪有把船划到江心就弃桨投江的道理?走上这个岗位,就得承担起这个岗位的使命与责任。”

赵丹同样来自基层,她把逝者给予自己的最大感触归结为“执念”二字。因为执念,邹碧华修改完善司改方案,经历34稿。赵丹说,她曾为自己的执念何在而苦恼困惑,但一位友人、也是邹碧华的学生告诉她——邹碧华教给自己的,就是办理好每一个小小的案件,若每一个基层法官做好一点点,这社会就会进步一小步。

赵丹的话将长宁区法院法官们的思绪带回多年前。彼时,邹碧华给他们做心理调适讲座,他讲了个颇为新鲜却蕴藏他为人哲学的“荷塘效应”,说的是荷塘里有片叶子,第二天变成2片,第三天变为4片,依此类推,一个月后叶满荷塘。他提问,第25天时荷塘里有多少片荷叶?“我们可以推导,第30天时100%,那么第29天50%,第25天仅为1/32。从第一天到形成荷塘一角的1/32,足足需要25天,而从1/32到100%却只需要5天。”在大家的记忆中,邹碧华曾这样说:“我们很多人积累了很长时间,但最后放弃,这太可惜。我们应当执着,才能积小胜为大胜。与其浑浑噩噩地浪费时间,不如从经手的每件小事中得到成长。”就像冯红梅在发言最后动情地比喻“做一行爱一行,纵然平凡渺小,亦要不到完美不凋零”。

文艺创作者承诺,“为世人弘美德,为历史存正气”

上海人民出版社总编辑王为松把新出版的5本书带到座谈会现场:上海人民出版社的报告文学《“燃灯者”邹碧华》、传记文学《邹碧华传》、学习宣传实录《聚焦“燃灯者”》,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绘本《法治“燃灯者”邹碧华》,上海书画出版社的画册《碧丽中华——人民的好法官邹碧华》。这些浓缩了邹碧华人生轨迹、高蹈精神的文字和图片,正在或即将成为全国人民的参考读本。

在“邹碧华精神”的传播轨迹中,王为松提到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邹碧华的事迹最早是在新媒体上迅速传播开的,如今也能在青年人中走到深处。”就在座谈会前一天,他与《“燃灯者”邹碧华》的两位作者应邀去华东师大二附中给中学生上党课。当他们讲到邹碧华司法改革的若干思路时,少年们竟然热烈讨论起来。这似乎在意料之外,但其实为情理之中。邹碧华短暂却丰盈的一生,已随着各种报道与文艺作品,在过去一年间叩开年轻人的心门。

上海越剧院院长、也是越剧《燃灯者》的编剧李莉这样回忆该剧的创排过程:“我自当院长近8年来,很少见过排练场有这样的氛围:认真、倾情、肃穆、沉静,没有嬉闹更没有喧哗,大家都沉浸在体验人物心理轨迹的探求中。”她曾问过年轻演员为什么,但无需回应,答案呼之欲出“是邹碧华的人格力量,在潜移默化间洗去涤荡着人的浮躁”。艺术化的作品能感染人,文艺创作者自身也被反复提纯着精神状态。正因如此,文艺工作者们呼应并实践习近平总书记“为世人弘美德,为历史存正气”的慨然之语。反映“邹碧华精神”的话剧、电影很快都将面世。

邹碧华的微博以“庭前独角兽”命名,直到今天,“庭前独角兽”的微博上还挂着纪伯伦的诗句:“每个冬天的心里,都有个颤动的春天;每个夜幕的后面,都有个微笑的黎明在等候。”邹碧华或许就在前方,等候着那个微笑的黎明。

“燃灯者”融入了集体记忆中,一灯如豆,可汇作汪洋。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