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燃灯者”,也是每个切面都闪烁光辉的宝石

2016-01-08信息快讯网

 

 

他是“燃灯者”,也是每个切面都闪烁光辉的宝石-信息快讯网

左图摘自 《法治“燃灯者”邹碧华》。

■本报首席记者 王彦

合上笔记本,上海铁路法院政治部副主任陈雷有些意犹未尽。她翻看着那五六页纸,“这是电视台编导的,这是出版社总编辑的,这里还有越剧院院长的……今天之前,我只知道邹碧华的先进事迹和精神在我们司法界争相称道,来到这里才明白,原来邹碧华的故事在社会各界都口口相传。”昨天上午,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学习宣传座谈会上,与会者陈雷的切身感触,可当作一年多来社会各条战线学习邹碧华先进事迹和精神的一个注脚。陈雷说:“我与邹碧华相识10年,这10年间,我对他的认知不断在更新。他是‘燃灯者’,对我而言,他也是一颗宝石,每个切面都闪烁光辉。”

在这位基层法官的印象里,邹碧华首先是德高身正、勤勉履职的。随着时间流转,对邹碧华的印象里,渐渐增加了学养深厚、锐意进取,以及真诚谦和、风趣幽默。“虽然与他接触有限,但每一次都有新的发现,这样的10年显得丰富又珍贵。”

诚如陈雷所言,“邹碧华精神”如同宝石,每个切面都闪烁光辉。邹碧华同志逝世一年多来,每一次学习、宣传他“公正为民的好法官,敢于担当的好干部”先进事迹,都能让人获得更深的理解和更多的感悟。每一位被“燃灯者”精神照耀着的人,每一位欣赏这颗“宝石”的人,谈到心得和收获,又何尝不是俯拾皆是?

冯红梅是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的人民调解员,她说出了普通人面对邹碧华这位时代楷模时,最真实的想法:“居民们都爱传阅邹碧华的故事,有人反复听他的法治理想,有人对他帮助白血病患儿津津乐道,也有人爱看他在北大求学的那些故事。可以说,邹碧华的精神和事迹就像一口源源不断的井,男女老幼、不同职业的人都能有所收获。”

在此我们刊发几篇纪念邹碧华的文章,真切感受“邹碧华精神”在社会各个层面绽放的光华。

让“邹碧华精神”可视化

■上海人民出版社总编辑 王为松

在全社会各行各业学习“邹碧华精神”的氛围中,我们出版人也学习他信念坚定、忠诚对党的政治本色;学习他践行宗旨、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学习他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学习他清正廉洁、崇法尚德的道德情操。

邹碧华同志提出工作的可视化,他说,“一定要把价值观转化为具体行动”。同样,我们学习宣传“邹碧华精神”,就是推出一批反映邹碧华先进事迹的力作。譬如,这次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绘本《法治“燃灯者”邹碧华》、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画册《碧丽中华——人民的好法官邹碧华》等。

过去一年中,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3本新书。《邹碧华传》以邹碧华的童年、青年、中年各个阶段为序,翔实记载了他不同时期的重要事件,以及对他一生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叙述了邹碧华的职业生涯、法治信仰以及他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塑造了一名公正为民的好法官形象,也刻画出一位法律人不懈努力的拼搏精神。这是第一本全面展现邹碧华同志人生历程的传记。书一出版就获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目前已经加印到3万册,产生了极大的社会效益。近日我们还将到邹碧华同志的故乡江西奉新举行相关学习宣传活动。

《“燃灯者”邹碧华》以报告文学的形式采写了邹碧华的生平事迹,尤其突出了他敢于担当司法改革的重任,为完成任务呕心沥血,乃至奉献了生命的动人事迹,文笔细腻,感动人心。昨天下午,我们与上海人美出版社编辑陪同两位作者应邀专程前往华师大二附中,为中学生们上了一堂特殊的党课,让“邹碧华精神”进入课堂。当作者讲到,邹碧华在长宁法院推出的《法官尊重律师十条意见》、“法官与律师之间的社会信任是法治的根基,是‘道德资本’”等话题时,激发现场师生们的热烈讨论与共鸣。

还有《聚焦“燃灯者”——时代楷模邹碧华先进事迹宣传实录》,收录了邹碧华同志的先进事迹、纪念文章和报告会文稿、新闻报道等,全面展现对邹碧华同志整体宣传的全过程,凸显了其崇高精神、工作方法和优良作风。

这些书全方位、多视角地呈现了邹碧华同志的先进事迹,成为全国各界开展学习讨论的参考读物。

他的人格力量提纯人的精神

■上海越剧院院长,越剧《燃灯者》出品人、总策划 李莉

2015年12月10日,正值邹碧华同志去世一周年之际,上海越剧院创作排演的越剧《燃灯者》在大宁剧院进行了首轮公演。演出结束后,当司法界的同仁们起立鼓掌时,当邹碧华的生前战友握着我们的手说“你们创作的舞台形象,让我们一下子感受到邹碧华又回来了”时,当高院领导说“感谢你们为一个好法官所做的一切,这出戏将会鼓舞更多现实中的法官去追求他们的理想”时,当邹碧华的母亲拥抱住饰演邹碧华的演员呼唤儿子时……在场的演职人员无不感慨万分,热泪盈眶。

记得我和两位年轻编剧接手这个题材,开始收集各类资料时,就听到过这样的话:“你们创作宣传先进人物的戏,是想赶潮流吧?”这些话曾使我们困惑过也畏难过,可当我们通过阅读几十万字的资料,一步步走近邹碧华后,却真心地被他的所作所为感动了。于是,我们坦然于自己的选择,静下心来开始创作。

我们记得:为使剧本人物更接近生活中的邹碧华,一稿、两稿、三稿,都呈送给他的妻子唐海琳审阅求教。我们不知道她是在怎样的心境下看完剧本的。但从她对一些生活细节的指正,可以感受到她的努力和坚持。至今,我们都觉得自己“残忍”并深怀着对唐海琳的歉意和敬重。

为了献上我们真诚的纪念和景仰,《燃灯者》剧组以37天三班倒的速度开始投入排练。说真的,自当院长近8年来,很少见过排练场有这样的氛围:认真、倾情、肃穆、沉静,没有嬉闹更没有喧哗,大家都沉浸在体验人物心理轨迹的探求中。导演杨小青已是70多岁高龄,腿伤复发,硬是跟着三班倒的节奏坚持排练。演员们演惯了古装越剧,初次演当代人物,没有了高靴,走路都别扭;没有了水袖,两只手也不知道该往哪里放;但在杨导的严格要求下,全体演员硬是反复练习,推翻重来,一遍一遍地走近人物。有人感冒发烧,拔去吊针就回到排练场;有人扭伤,敷好膏药继续排练;合成走台到凌晨2:00,没有牢骚更没有怨言。事后,我曾问过几位演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氛围?他们回答说:只要走进排练场,就能感受到一种分量、一种情怀、一种正气。或许正是邹碧华的人格力量,在潜移默化间,洗去了浮躁,提纯了人的精神。

做好一小点,社会就进步一点点

■静安区人民检察院 赵丹

邹碧华给我这样一个基层检察官最大的感动,就是一个法律人对法律信仰的执念。这种执念让他几十年坚守法官事业,保持无限忠诚;这种执念让他充满勇气和决心,迎难而上,修改完善司改方案34稿;这种执念让他勇于创新,将互联网、大数据、管理学引入司法工作,让司法的阳光普照到每一个当事人;更是这种执念让他踏踏实实办好每一个案件、认认真真处理好每一个信访矛盾。邹碧华的精神让我们体会到,每个人都要领悟和体会自己工作的价值,并将它转化为工作动力,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甘于为之付出和奉献。

比如我在社区检察部门,我们的执念究竟是什么?让检察官进入充满鸡毛蒜皮的社区里弄,通过基层执法监督让法律的阳光照进社区的每一个角落,我想这就是法律人追求的公平正义。有了这样的执念,我们思考能为居民、为社区做些什么,就不再是难题。当我们在社区遇到种种不理解的时候,我们就有了勇气去克服;当我们在社区检察工作中碰到瓶颈的时候,我们就能创新工作方式破解难题。我想,通过我们的努力,当每一个居民都知道,自己的权益被侵害时,还有一个渠道——向身边的检察室控告,那么社区的法治环境将会越来越好,我们的目标也在一点点实现。

我很敬佩像邹碧华这样的法律人,他们推行司法体制改革,为司法工作奉献了自己的光和热,我更敬佩他的,是他不仅仰望星空,更能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小事。他的一个学生说,邹碧华教给他的,就是从办理好每一个小小的案件做起,每一个基层法官做好一小点,这个社会就会进步一点点。

而这“一点点”让我更是受教。在社区工作,没有法庭上的唇枪舌剑,做的大多数是动动嘴皮子、跑跑腿肚子的小事。可这些小事,对每个居民和他的家庭来说,都是息息相关的大事,也是检察机关执法为民的点滴体现。所以小事再小再平凡,都有价值。我们不可能天天做大事,但只要坚持做好小事,不懈努力,就能做出成效,就会受到鼓励、感到自豪。

我想邹碧华告诉我们的,就是基层法律工作者,无论工种为何,只要怀揣着对法律信仰的执念,脚踏实地努力奋斗,都一样能实现维护公平正义的目标。我们要学习邹碧华:从自己做起,做好一小点,让社会因我们而进步一点点。这样的目标,看似很简单,其实很伟大。

永远的“庭前独角兽”

■华东政法大学校长 叶青

邹碧华同志之于上海、之于国家,是法治事业的建设者和捍卫者,也是司法改革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而他之于华政,是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者和贡献者,也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引领者和助推者。在学校师生眼里,邹碧华同志是出色的法官,也是“贴心导师”和“人生引路人”。

他是学者型法官,“每天最享受的事情就是在书房里看书”。他还是华政的兼职教授、兼职博导和硕导,虽公务繁忙,但对学生的指导却从未有一丝一毫的懈怠。为此,他经常昼夜兼程、夙夜在公。有位学生在怀念恩师的悼文中这样写道:“印象中的老师总是忙碌于工作。毕业论文的大纲都是老师密密麻麻的红色批注和修改意见,看看每次邮件的回复时间,都早已超过了子夜。原来,邹老师都是在深夜忙完自己的公务后,放弃宝贵的休息时间,帮我们逐一修改论文。”还有位学生回忆了这样一个细节:“有天晚上10点正准备入睡时,接到邹老师的电话,亲自指导毕业论文的相关事项。邹老师言简意赅地指出论文的不足,然后详细指导论文方向及参考文章、书籍。心中一阵感动。”我相信,学生的感动既源于老师百忙之中给予的悉心关怀,更是源于老师强烈的责任心。

邹碧华同志熟于传道、勤于授业,更精于解惑。他除了坚持给学生上课、指导论文,还开设讲座、参与培训,担当精神导师。刚开始他只是在“邹门弟子”临近毕业时,上一堂职业规划课,后来听的人多了,口碑越传越广,就每年为全体应届毕业研究生作“职业生涯规划”讲座。据他的博士生唐豪臻回忆,每次讲座400多个座位都是座无虚席,2014年5月的一次讲座长达3个小时,精心制作的300多页PPT内容丰富、精彩绝伦,老师的声音铿锵有力、掷地有声,风趣幽默的谈吐、触类旁通的深思、扣人心扉的追问更是引得同学们笑声连连、掌声不断。更让人感动的是,为了参加此次讲座,他晚饭都没来得及吃,可在讲座结束后,他并没有急着离开,“我要留下来和学生们再聊一会儿。”于是,他与同学们继续谈学术、谈梦想、谈人生,耐心解答每一个疑问。他还为每个学生建立了成长档案,只要学生有困难,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他必定尽心竭力,“有事随时联系”也成为他与学生间最寻常而又温馨的约定。

就是这样,邹碧华同志如默默无声的春雨、孜孜不倦的春蚕、点亮智慧之光的火种,在华政的三尺讲坛上,传播法律知识、培育法治信仰、倡导高尚品德。如今的华政园里,依然可以听到师生们对邹碧华同志的追忆与怀念。“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以此对照邹碧华同志,实不为过。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虽然斯人已去,但“庭前独角兽”的精神永远值得铭记和传诵。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