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记忆:上海煤气发展150年历史
有六个英国年轻商人只留下影像,没有留下名字。
上海燃气发展150年的历程,每一步脚印都值得说说,每一种进步都折射了城市发展的某种规律。而只有最符合世界发展规律和方向;更清洁、环保、高效的能源才能满足城市生活的需要,才能真正诠释“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大英上海自来火房筹建招股书
上海最早引进煤气是为了照明
150年前,上海还是个小县城,户外基本没有照明。据载,只有每年的元宵夜才会看到“火树银花”的景致。
这时,有六个英国年轻商人正式向租借工部局写了一封信,要求把英国的煤气引进上海;同时也向上海道台请求建厂。不料,他们得到了肯定的答复。
这六个英国人在报纸上登了一则招股书,募集十万两白银筹建煤气厂。招股书发布的2年后,在今天的苏州河南岸、西藏中路以西的位置建成了上海最早的煤气厂。
上海第一次出现煤气灯。
煤气“飞入寻常百姓家”
煤气从奢侈品转身,进入寻常百姓家是解放以后的事了。1950年代初,上海在全市统筹兴建两万户工人住宅。这是落实陈毅市长提出的“为生产服务,为劳动人民服务,并且首先为工人阶级服务”的举措。
曹杨新村是全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那时搬进新村的人们都是戴着大红花的,人们敲锣打鼓祝贺他们,因为他们都是上海纺织、轻工、机械、钢铁厂的一线产业优秀工人。工人新村的居民们不用再烧煤球炉了。
当时的上海煤气公司专门派人员到每一个新村的居民委员会现场示范,拿一铜吊水,放在煤气灶上烧要七分钟;在煤球炉子上把它烧开,则要二十八分钟。
在老人们的记忆里,1949年前要铺上管道、装上一个煤气灶,需要两根金条,一立方米的煤气价格相当于5斤大米;解放后六次降价至7分钱一立方米,相当于半斤粳米的价格。同时,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灶头不用买,可以租,一年三块钱租金。
中国经过近十年的奋斗,社会进步发展了。可以有更多的普通人家能装煤气了,对煤气的认识也改观了。解放后十年不到,所发展的家庭煤气用户数把前85年几乎翻了一倍。
即使这样,到1966年,上海100户人家中能用上煤气的仍不到6家。在计划的年代里,上海是共和国的长子,一切都严格按计划。一张白纸可画最新最美的画图,但在一穷二白基础上的计划总是捉襟见肘。安装煤气变成很多人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