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科技原创力正更上层楼
■本报记者 沈湫莎
2015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今天上午在北京召开,又有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将闪耀国家科学技术殿堂。正在创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上海,在这一年一度的“大考”中将交出怎样一份答卷?记者昨天从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中心了解到,从这一年申报国家奖的项目中,不难发现,上海在对接国家战略、增强科技原创能力上,正更上层楼。
稳定支持有想法的科研团队,涵养变革性创新源泉
在构成国家科技奖励体系的三大类奖项中,自然科学奖代表了基础科研的原创能力。“上海在自然科学奖中的获奖率最高。”市奖励办主任刘海峰说,以申报与获奖项目比例计,国家科技奖的平均获奖率约为30%,而上海在自然科学奖上的获奖率历年平均达60%,技术发明奖是50%,科技进步奖达40%。
“在国家奖的评委圈中,对上海自然科学申报项目的高水平几乎是公认的。”多次参与国家科技奖评审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红阳说,在她看来,这种高水平表现在原创性和系统性两个方面,是对一个领域、一个方向具体深入的研究。申报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的上海项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陈赛娟课题组的“髓系白血病发病机制和新型靶向治疗研究”便是潜心18年结出的科学之果,它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治愈率提高到90%以上,也成为肿瘤史上第一个能用药物治愈的恶性肿瘤。“这样的研究即使放在国际上都是非常前沿的。”王红阳说。
基础研究被誉为能带来变革性创新的源泉,王红阳表示,从近年来获奖项目看,有一支由稳定经费支持的科研团队和一位在领域内有想法魄力的“当家人”,是产出重量级科研成果的关键,她认为上海想要继续保持基础研究优势,取得引领性创新,需要培育好这样的人才队伍。
创新模式申报国家奖,凸显企业创新能力
在299个通过了2015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初评的项目中,上海微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简称微创)的“微创介入与植入医疗器械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平台”非常特别。刘海峰说,它并非是某种技术取得了突破或研发出某样产品,而是以企业整个创新模式报奖的。
微创是一家从事医疗产品器械研发的留学生创业企业。2007年,它以“冠脉药物洗脱支架系统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4年,它以“颅内覆膜支架系统临床应用研究”项目再次获奖。去年,它索性将整个企业的创新模式“打包”,递交到了评审桌上。董事长常兆华在项目答辩中说,通过自主研发和战略收购,公司已在全球申请1710项专利,每18秒,就有一个产品用于挽救或改善生命,能取得这些成就,凭借的就是一套完善的创新机制。
从2008年起,国务院在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中特别增设了“企业技术创新工程组”,用于表彰经济或社会效益显著和推动行业或产业科技进步作用明显的项目,这一组别也成了鉴别具有创新潜力企业的“风向标”。“一批拥有强创新能力的企业这些年已经崭露头角。”刘海峰说,2014年,展讯通信就凭借着在无线通信核心技术领域的自主技术创新,获得该组别一等奖。
聚焦前沿服务国家战略,为未来积累变革力量
在申报国家技术发明奖的上海项目中,有许多属于医药卫生、信息通信、建筑交通等聚焦国家重大战略的领域。上海交通大学张文军教授领衔完成的“高清视频网络化即时服务技术”项目,经过产学研近千人团队在组网、编码、传输、容错四方面开展持续攻关,形成了高清视频网络化即时服务技术体系和成套设备,对文化强国、国防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华东理工大学魏东芝团队的申报项目实现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价值化学品的绿色制造,为面向未来的“绿色化学”埋下一颗种子,有望成为新兴产业的引领力量。
上海市科委基础处处长陈馨认为,角逐国家科技奖表面上是项目的竞争,实质上考验的是相关部门科技项目需要瞄准世界前沿和服务国家战略,往往还需要历经“十年磨一剑”的科研“长跑”,从众多科研中挑选出支柱项目颇考眼力,而搭建科学家集思广益的平台,将为立项提供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尺子,也能把有限的科研经费使在刀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