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人茶话·邵书珍藏录】《教科书外看历史》
《教科书外看历史》邵燕祥 著
■肖跃华
【邵题】
承蒙林贤治兄不弃,嘱我编一本杂感文,加入“花城谭丛”,经往复商量,最后由他代为分辑敲定。这本书里有他和责编张懿的辛劳,成为我的非年选本的杂文集中较像样的一种,这是应志感谢的。
许多年后有另一家出版集团的一位编辑先生,看中此书,打听已过版权合同期限,拟议重印,并兴致勃勃地说想再增入我的一些新作云云。我自亦乐观其成。但后来便无下文,料是报备或送审受阻。乃知管控口径与时俱进,乃更感当日花城以至广东的舆论空间体现的一定眼光和胸怀了。邵燕祥识于二○一四年暮春。
此书封面和扉页手写体“历史”二字由简体改正体(所谓“简改繁”)有误,应为“歷史”,误为“曆史”了。邵又及。
“花城谭丛”作者包括王业霖、何满子、散木、沈展云、黄裳、陈乐民、邵燕祥、钱满素先生。邵先生此集收文五十九篇,并附前记。这是一部讲说中外历史的书,所以不同于教科书者,一是自由选择史料,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宁可有点偏激,也不四平八稳;二是随笔写法,布衣便服,下里巴人,而无峨冠博带或西装革履、高高在上的说教;三是独立思考,善于怀疑,敢于批判,摒弃价值中立,纵横议论,论从史出,又绝非戏说。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无非是说从书本上学习是一回事,到实践中学习又是另一回事。书本各种各样,其中有一类叫历史教科书。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我们对待历史教科书,当然也包括其它书都应该持这个态度,否则就会成为鲁迅先生所讥的“两脚书橱”。
我看这本书时颇多联想。比如看了《相见恨晚相别恨早》,就想起某首长对干了十年正师(军官法规定任现职满十年必须免职)没能提上将军的老乡说“你提早了,我来晚了”;看了《想起了经济民主》,就想起何人能管“一支笔”……这些都是教科书以外才能够听到看到的,这是了解掌握中国国情的窗口。
“曆史”二字不知出自何人手笔?写“历史”而不知“歷史”(简单繁体字),如今这样的所谓书法家多了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