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徐汇学区化办学将全覆盖

2016-01-28信息快讯网

 

康健外国语实验小学主题性课程深得学生喜爱。(康健外国语实验小学供图)

上个学期,华东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高二年级2班的颜同学当了一回“小先生”。被学校评为2015年度“小博士”的她来到华理附小,为小学生们讲授了4个学时的科技项目“手感发电”,让小学课堂异常出彩。颜同学也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独自完成备课、授课全过程,她说,下次还有类似的机会,她争取再去!

华理附中校长童立贤称,华理学区成立后,不同学段之间的融合变得顺畅,课堂内容变得丰富起来。这种丰富,不仅仅是课程内容,也包括授课方式和授课教师。

从华理学区、康健学区、田林学区,到“徐家汇-枫林学区”、“天平-湖南学区”,再到“滨江学区”、“长桥-华泾学区”,2014年起,徐汇区率先进行学区化办学试水,2015年已经覆盖全区70%以上的学校。据悉,2016年徐汇区学区化办学将覆盖所有街道,成为全市首个实现学区化办学全覆盖的城区。

徐汇区教育局局长庄小凤说,学区化集团化建设旨在为各校师生打造一个更加宽阔的“学习场”,力求各学区以及学区内各校保持特色,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通共享。

摆脱课程单调的帽子

田林中学副校长陈佩蕾说,作为一所普通公办学校,最苦恼的是学校的课程不够丰富,只有符合国家标准的基础课程。2014年11月,田林—虹梅学区化平台搭建后,她首先想到的就是能否利用学区内的资源丰富学生们的课堂。

仅仅一年的探索,这样的愿望实现了,并成为了学校办学特色。

2015年2月,田林中学依托上海市材料工程学校和徐汇职业高级中学的师资以及学校精品课程团队,在六七年级分别开设了 《材料工艺美术———中国古代元、明、清朝青花扎染和蜡染》和《旅专旅职饮食文化———环球御点制作》 创新体验实践课程。

香港的蛋挞、台湾的凤梨酥、法国的玛卡龙……隔周,六年级的学生们就会享受3个小时的世界美食之旅。由一位英语教师和一位西点制作教师共同授课,每次课介绍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代表性西点,并让同学们动手制作。等待烘焙时,英语教师会给学生讲解该国家或地区的文化风俗;而在七年级开设的创新课程,则是美术课、劳技课与语文古诗词、二十四节气等传统文化的融合。

2015年9月,徐家汇-枫林学区组建成立,实现课程共享之前,学区以名师工作室形式开展教师培训,为特色课程辐射做准备。汇师小学语文教师施萍参与了由徐汇中学刘晓艳书记和零陵中学林凤慧副校长领衔的“古诗词吟诵名师工作室”。

施萍很有感触地说,“参加项目教研后,我更多地先让学生了解课文的意义和作者的情感。例如四年级语文课文《白银仙境的悲哀》中的景色描写,在我的讲解后,学生都能身临其境般阅读出景致的优美。”

几乎同时成立的“天平—湖南学区”更是加入了两所社区学校,世界小学校长陈丕君介绍说,天平和湖南街道有上海图书馆、上海交响乐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老洋房、“名家坊”等众多文化资源,学区化办学旨在努力打通社区与校际间原有的资源壁垒,让学生在学校这一小社会收获知识的同时,在社区这个大学校里汲取养料。湖南社区学校多年积累形成的《走进身边的老洋房》课程,就将成为学区内优质教学资源。“学区还将利用互联网技术,打造可视化课程平台。”

学段贯通有利于学科设计

如今,田林中学的创新体验课程已在学区内小有名气,学校开门办学,邀请周边社区和学区内学校的教师前来体验参观。田林一小、田林三小、田林四小的所有教师,都利用周五教师培训到田林中学体验了创新课程。

不同学段之间的学校交流更加密切,学区开始探索初小教学衔接的有效策略。

陈佩蕾举例说,原本小学英语课并非每天都有,且每堂课时间为20分钟。学生升入预备年级后,每天都有40分钟的英语课,英语抄写等内容一下子变得多了起来,许多学生不适应。中学与小学英语老师沟通后,田林中学将预备班开学前两周的英语课内容进行调整,改为体验英文歌曲,用设置情境的方式了解单词含义、复习音标等。

童立贤也表示,大中小学的教学方法不同,学法也存在很大差异。为此,华理附中和华理附小的语文、英语老师分别到对方学校开设了教学研讨课,进行同课异构教学。

华东理工大学实验化学教师王海文每个学期都会到华理附中去做一场关于低碳环保的讲座,并开设化学实验微课程,她所指导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也不时邀请中学生一同参与。王海文称,大学老师走进中学课堂授课是“双赢”。

生病也不肯错过的主题课

不同于周一到周四的学科制教学,每周五,康健外国语实验小学的学生们都能体验“主题性”课程。师生跨学科,教学跨边界,康外小学“4+1”模式探索,撬动课程结构之变。

2014年12月,康健学区正式揭牌成立,学区内的康健外国语实验小学是由世外小学全权委托管理的新建校,所有的教职工都来自世外小学,张悦颖兼任两所学校校长,原世外小学国际部副校长沈燕泓担起了该校常务副校长。

沈燕泓称,“不是把世外小学成熟的课程体系完全照搬过来就行,而是要打造适合对口百姓孩子需求的课程才是最好的。”考虑到分科教学中的弊端,康外小学设立“自我认识”“自我表达”“自我组织”“身边科学”“地球空间”“技术工程”等6个探究性主题课程样态。

起初家长们也有质疑,少一天学科学习,孩子们的学习效果能保证吗?探索近3年,沈燕泓很骄傲,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下,康外小学与世外小学学习进度和效果都基本一致。更重要的是,主题性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多元的评价方式。“部分学生在学科教学中成绩居中,但在主题性课程中表现抢眼,综合素质提升。更惊喜的是,师生之间的关系不断改善,老师看到了每个孩子身上的亮点。”

如今,家长的质疑声不见了,第一届参与主题性学习的“小白鼠家长”还对沈燕泓说:“我家孩子生病了都不肯错过每个周五,即便升到五年级,也请保留主题课。”

文汇报记者 张鹏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