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淘爆款”凸显中国制造短板

2016-05-02信息快讯网

 

韩国明洞已成为中国游客的扫货“圣地”

郝凤霞 石建勋

警惕“跨境消费”由一次性消费向长期代购转变

近年来,国人利用节假日出国扫货热潮不退,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中国商务部此前宣布,中国游客2015年在境外消费约1.2万亿元,继续保持世界主要旅游消费群体称号。据《中国日报》报道,2015年中国消费者在境外的奢侈品消费总计1168亿美元。这笔消费占据了全球高端产品消费总量的46%。中国旅游研究院最新发布的2016春节旅游报告显示,春节期间赴海外的中国人达到创新高的600万人,如果以人均海外消费1.5万元计算,预计中国游客出境花费将达到900亿元。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美国、阿联酋、澳大利亚、欧洲成为新年最受中国游客欢迎的海外购物目的地。

更严重的是:“跨境消费”正由一次性消费向长期代购转变。近年来海外代购发展迅速,许多国内消费者通过导游代购、互联网代购、朋友代购等途径将“跨境消费”转变为长期消费行为。一般而言,海外代购的中介费用占商品价格10%左右,但海外代购商品价格仍然只有国内价格的70%-80%,对消费者仍具有很强吸引力。在海外商家、代购中介和国内消费者三赢背后,是我国海关税收的大量流失。

需要指出的是,购买力大量外流带来的不仅是国内产品市场的流失,更是我国经济增长动力的流失。尤其是在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内需增长不仅仅要依靠国内消费部分,还需要增加本可以回到国内的境外消费部分。据测算,如果能够引导境外消费回流50%,那么就会带动国内消费增长一个百分点。

我们对国人海外购物潮有三点基本看法:一是对国人海外购物潮要有开放包容的态度。在全球化开放的大市场下,中国人有更多的机会出国旅游购物,有更多选择物美价廉的机会,毋庸指责、毋庸担心、无需限制。目前出现的赴境外购物热潮,一方面有其发展阶段的必然性,按照世界标准,一个国家的国民平均年收入达到1000美元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个奢侈品的消费群体。这些消费群体,随着国内消费环境改善,国内制造业产品质量改进,将会慢慢回流,不会再对国外的产品趋之若鹜;二是中国企业要从国人海外购物潮看到商机,倒逼企业加快创新、加快产品升级换代速度,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要;三是中国政府要从国人海外购物潮中看到我国在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消费结构和消费政策、市场体系、信用体系、产品质量体系等诸多方面发生的变化和存在的不足,加快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

“消费升级”落后于“产业升级”,是购买力外流的根本原因

同类产品国内外较大的差价是驱使人们出国购物的关键原因之一。

商务部调查显示,手表、箱包、服装、酒、电子产品五类产品的20种品牌消费品,海内外的差价为:内地市场比香港高45%左右,比美国高51%,比法国高72%。有消费需求的人自然会选择到国外购物。导致一些同类产品的价格高于国外主要是三个原因:其一,国内高昂的进口关税和其他各种税费导致同款产品国内外价差巨大。其二,国外产品在进入国内流通环节和商业环节后,高昂的过路费和店铺租金构成了进口产品的重要成本之一。其三,国外品牌商对华实行的歧视性定价政策造成同款产品差价过大。

同类产品的出口和内销标准差异与质量保证的可信度促使大量游客在旅游的同时毫不吝惜地血拼。

产品质量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二。其一,产品质量标准上存在出口和内销“两张皮”。此外,中国的很多行业标准在执行政策时都存在“外销严内销宽”、“外销高内销低”的现象。其二,产品实际质量与标称质量存在“两张皮”,即“说一套做一套”导致的诚信缺失。虽然我国是“世界工厂”、“世界制造中心”,但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和执法部门长期以来唯GDP至上,产品质量执法不到位,对制假贩假和假冒伪劣产品打击不力,对有些甚至是默许和容忍造假,导致整个市场环境诚信严重缺失,致使国人对国内产品的质量保证体系缺乏信任。而且,随着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物价不断提升,许多“中国制造”的价格也水涨船高,但品质和品牌形象却未同步提升,进一步造成中国制造产品“性价比”下降。

技术创新不足导致的产品差异使一些中高收入消费群体寻求从国外市场获得满足。

国人出国所购商品许多产地是中国,但“中国制造”的只是外壳、部分低档零部件和组装。多年来,“中国制造”热衷于模仿、抄袭和仿制,热衷于打价格战,而忽略了技术创新与创造,导致近年来部分中国产品竞争力下降,如日本企业生产的采用了纳米水离子技术的吹风机,耐磨性是普通钢60倍的陶瓷菜刀,杯胆超镜面电解加工不容易附着污垢的保温杯等,这些以人为本的设计和高端制造技术决定的产品品质,往往使人们趋之若鹜,乐此不疲。

“消费升级”落后于“产业升级”,是我国购买力外流的根本原因。

随着我国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居民的“消费升级”现象愈发明显,而我国传统零售业和制造业发展状况却无法满足居民的“消费升级”要求。由此,“消费升级”与“出国旅游”两股力量叠加,就催生出了颇为壮观的海外购物潮。当前,我国高端零售业发展滞后,引领消费回流乏力,而以免税店为代表的国内高端零售业对于吸引“高端购买力”回流也尚未起到应有作用。

解决购买力外流问题,要从供需两方面着手

从长期来看,我们对国人境外购物潮既要有一颗平常心,也要从中看到我们的差距和不足,不能无所作为,可采取的对策有:

首先,建议适当降低进口关税,进一步降低其他环节的商品流通环节费用。适当降低一些国外优质产品、居民生活必需品的关税,这样短期内可能会对国内的品牌有一定的冲击,但是从长远来看,只有充分的竞争,才能够使国内外的消费品品质达到一致。而且,减税表面上看是减少了一些税收,但却能让更多的人把钱花在国内,这对刺激消费、拉动内需都具有显著增效。同时,进一步降低商品流通领域的各种税费,尽可能降低国内商品流通和旅游交通的成本。此外,还要鼓励流通环节和渠道多样化、鼓励网购、鼓励工厂直营等,发展少流通、低成本的直营渠道,从而将转嫁到消费者身上额外的“枷锁”拿掉。

其次,加快产品质量标准与国际接轨步伐,加强商品质量标准的制定、执行和执法,塑造企业产品品牌,重建消费者对国内产品的信任。加快制定整体提升中国产品质量水平的战略规划和行动纲领、路线图,尽快改变目前国内产品质量标准内销和外销、实际质量与标称质量“两张皮”的现象。在加快完善质量法律体系、消费者保护维权体系的同时,工商部门、质量监督部门、药监局等政府执法部门要严格执法,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和制假售假企业,营造更加诚信的商业环境和信用环境,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培育消费者信心等。

第三,进一步推动市场主导的企业技术创新和质量竞争,培育优质产品产生的土壤,培育优秀企业,保护优质产品。如何培育优质产品产生的土壤?如何激发大企业的创新动力?如何迅速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根本问题。只有企业不断地创新,才能不断地向消费者提供高质量和创新产品,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这是解决国人海外购物潮的根本。

第四,建议在上海自贸区等四个自贸区内、机场免税店等扩大保税和免税商品销售范围。短期内,可以缓解国人赴境外采购潮的压力,减少世界对中国人“有钱任性”、“土豪”等不良印象,减少香港“水客”对香港市民生活的影响,也有利于在自贸区内“先行先试”营造严格的商品质量监督和信用环境,繁荣自贸区经济,同时积累市场管理和产品质量监管的成熟经验。

第五,增加市内免税店,以及增加群众购买意愿较强的消费品进口。允许出境国内旅客在市内免税店购物的政策已在美、韩、日等大多数国家实行,尤其是韩国,市内免税店是其免税业态的最大组成部分。未来中国的免税政策应同时向国人开放,多元推进免税业务,比如可以在国内出境游客居多的主要商业城市发展市内免税店,满足国人“消费升级”需求。

第六,加强对民族工业的扶持,培育“精品消费”品牌。民族品牌的品质提升是消费之本,也是消费真正回笼的“压舱石”。日韩的免税店中除了销售一线品牌,还包括国内口碑好的特色商品。我们要以培育中国自己的商品品种、品质、品牌作为主要的努力方向,对标国外的同类产品找差距找方向,采取切实有效的产业政策、消费政策和法制保障,积极培育和扶植中国的企业创建品牌、提高品质、增加品种,来不断满足群众的消费需求。

总之,解决购买力外流问题主要从供需两方面着手。在供给方面,要完善制度供给,着力提升商品的技术水平和质量水平,加强品质监管和市场监管,加强培育和扶持中国“精品消费”品牌;在需求方面,要加快推进国内商贸流通企业税费的减免、降低流通环节的直接税收和间接税负,从而降低终端售价。

(作者分别为同济大学财经研究所副教授,同济大学国家社科决策咨询点首席专家、同济大学财经研究所所长)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