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出台《实施意见》为高端制造业用地进一步“松绑”
上海制造业有望在未来5年增加5000亿元产值。图为上汽荣威e50新能源车解剖车。本报记者叶辰亮摄
■本报首席记者 张懿
“十三五”时期,上海的发展面临着土地、环境、能源等诸多“硬约束”,而发展制造业,势必要在这些方面给城市带来新的压力。因此,昨天出台的上海制造业“振兴计划”将不少笔墨聚焦于“硬约束”之下,让工业更好地“戴着镣铐跳舞”,其中有些提法很有突破性。
《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促进工业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提出,要保障重点制造业项目的合理用地需求;各区县每年工业用地减量而腾挪出的土地指标,至少要有1/3用于重点工业项目。
根据“十三五”规划纲要,上海未来5年建设用地增量空间非常有限,就是在这样的约束条件之下,上海却要为高端制造业用地进一步“松绑”,足以体现上海当前对实体经济给予的关注度。在昨天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透过市规土局副局长岑福康的现场表态,更能读出上海对制造业用地的倾斜态度。岑福康说,在先进制造业用地上,上海将“充分保障”。据他透露,面向2040年的“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的最新版本提出,中心城区要“保留少量的工业用地”,市郊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重将“不低于15%到20%”。而在半年前,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还曾公开表示,上海工业用地占全市建设用地比例将控制在10%至15%。
在环境和能耗方面,上海也有新提法。比如,《实施意见》要求,在确保“十三五”规划执行的前提下,对新建重点工业项目,由区县优先平衡解决环境容量指标;对部分重点项目,区县解决确有困难的,由市级层面统筹解决。显然在这种跨区域统筹协调机制下,新建工业企业面临的环境和能耗约束将比之前有所下降。
此外,在104、195、198等不同工业区块的去留问题上,上海似乎也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优化调整。《实施意见》提出,在坚持“195区域以转型为主、198区域以复垦为主”的原则下,对符合产业导向及规划和环保要求,发展潜力大且确有改造升级需求的工业企业,可以允许开展技术改造。
不过,上海并非一味地为制造业发展“松绑”。根据《实施意见》,“十三五”时期,上海将继续对重点行业和区域实施调整淘汰计划,结合产业能级提升、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污染源控制等要求,将累计完成3500项产业结构调整,腾出土地6万亩,节约标准煤200万吨。
上海制造业如何守住占GDP比重不低于25%的“底线”?
一道事关5000亿元的算术题
上海制造业如何守住占GDP比重不低于25%的“底线”,外界高度关注,但权威部门一直没有进行详细解读。在昨天举行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相关人士通过一个简单的等式,首次对该话题进行了生动直白的阐释:“3+4-2=5。”
市经济与信息化委主任陈鸣波是这样算这笔账的:对照上海“十三五”时期的GDP增长目标,也就是年均不低于6.5%,结合工业增加值与工业总产值相对稳定的比例关系,可以算出,到2020年,上海制造业如果要守住“25%的底线”,工业总产值需要达到3.8万亿元。由于2015年上海工业总产值是3.3万亿元,可以得出,未来5年上海制造业至少要新增5000亿元的产值。
于是,“守住25%底线”的题目,就被简化为如何实现5000亿元新增工业产值。陈鸣波说,这5000亿元将受三方面因素影响———
第一,在盘活存量方面,基于上海的工业基础和实力,通过实施一系列工业改造和提升项目,估计到2020年,现有制造企业可以新增3000亿元产值。
第二,在创新增量方面,通过在核心零部件、集成电路、新一代智能装备等方面加大投资力度,估计未来5年有望创造出4000亿元新产值。
第三,“十三五”时期上海制造业不仅是做加法,也有减法。通过实施3500项产业结构调整,加上电子、轻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自然离开,预计5年内上海工业总产值将会因此减少2000亿元。
于是,3000亿元+4000亿元-2000亿元=5000亿元。这就是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个等式。
简单的算术题,表明了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陈鸣波说,上海制造业要在“十三五”时期守住25%的底线,有条件,有能力,但的确没有太多的弹性空间。
■本报首席记者 张懿
汽车制造商现在可通过哈曼服务提供平台为驾驶者和乘客提供一系列以汽车为中心的全新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