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民族团结“浦江连天路”

2016-05-15信息快讯网

报记者 祝越

从东海之滨,到茫茫戈壁,沪萨列车从铁路上海站启程,行驶于“世界屋脊”,穿越常冻土层,翻越巍巍昆仑海拔5072米的唐古拉山口,直至西藏。

Z164/165次列车,犹如一条纽带把璀璨的“东方明珠”与神奇的“雪域高原”紧紧连在一起,也将民族团结凝成了一股绳。昨天,上海铁路局上海客运段沪萨车队在上海市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荣获标兵集体,车队成立10年来,全体干部职工克服恶劣的高原环境,为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各民族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谱写了一曲“浦江连天路”的民族团结之歌。

便捷背后的默默付出

2006年国庆节,一列通体墨玉色、中间镶黄色线条的Z164列车在一片欢声笑语中从上海火车站鸣笛启程,由此开启了一条从繁华大都市通往质朴雪域高原的惠民之路。

便捷的背后是默默的付出。沪萨列车全程4373公里,运行时间近47个小时,其中,在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的青藏铁路线上运行近25小时。上海铁路局上海客运段沪萨车队副队长温伟东说,众所周知,列车驶进高原,就会出现高原反应,缺氧、低温、低压,会让人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在磨人的高原反应之下,我和我的队员们知道,乘客在这种时候最需要关怀。我们愿意用汗水,把沪萨列车建设成为连接上海和西藏两地民族团结的纽带和桥梁。”温伟东说,沪萨乘警出乘时所带的乘务包最大,所带的药品也最多。

车队下设十个班组,共有职工379名,其中党员96名,平均年龄只有24.7岁。今年24岁的张华本科毕业后,被挑选到沪萨列车第五乘务组担任乘警。由于他小时候鼻子受过伤,一上高原就流鼻血,但小张从不吭声,还是坚持进藏。第三乘务组乘警长钱玉良年近五旬,每次进藏均有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但他从未向单位提出任何要求照顾的请求。为了沪萨列车的“扎西德勒”,生长在平原的上海乘警以自己生命的消耗为代价,默默地牺牲和奉献着。

民族团结从语言做起

藏族、回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旅客约占全体旅客的50%,沪萨列车也被称为民族列车。温伟东说,为能够更好地和藏族旅客交流,他们开始苦学藏语。

为此,车队请来藏语教师对全体乘警进行藏语培训,录制了藏语版治安广播宣传录音,用熟悉亲切的民族语言拉近与藏族旅客间的距离。此外,车厢各类服务设施设备、菜单均使用藏汉两种语言标注;餐车菜肴主供上海菜和藏族特色菜,搭配沿途各地特色菜系。车厢内,车队还提供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书刊杂志和视频节目,列车广播使用“汉、藏、英”三种语言实时播报沿途天气状况,介绍各地民俗景观。

此外,所有工作人员的必备课程还有学习掌握藏族生活习俗和民族禁忌,每逢春节、雪顿节等重大节日,在列车上开展丰富多彩的互动活动,让旅客在浓浓的藏汉民俗味儿中体验沪萨列车独有的服务文化氛围。

自2006年开行以来,沪萨列车乘警已收到锦旗21面、表扬信105封,在飞驰的进藏列车上营造出温馨和谐的警民关系。

爱心助学传递真情

吃水不忘打井人。温伟东说:“运行十年之后,我们不应忘记为实现和维系这个梦想而默默奉献的铁路建设者,和依然奋战在这个铁路上的铁路客运职工。”在天寒地冻的雪域高原开疆破土的铁路开拓者所付出的血水与汗水自不必说,沪萨列车上的这些客运列车员,他们所承受的艰辛同样令人感动和折服。

2012年6月,乘警们在巡视车厢时听说,有许多牧民因经济困难,家中孩子上不起学或中途辍学。这一消息深深刺痛着乘警们的心,在支队领导支持下,沪萨车队组织开展了“心系青藏线,天路传真情”爱心助学活动。部分乘警专程前往青海长江源民族学校,结识了一位名叫扎西求吉的藏族小姑娘,她原是五年级学生,母亲在生其妹妹时难产去世,父亲因精神障碍丧失工作能力,家境十分困难。小扎西虽然品学兼优,但只能缀学在家放牧。乘警们以沪萨车队的名义与小扎西签定了 《捐助藏族失学儿童协议》,每年为小扎西捐款2000元,直至大学毕业。当小扎西知道自己又能上学读书了,高兴地扑到校长怀里留下热泪。

过去几年,沪萨车队把服务奉献,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促进民族团结的有效途径,车队积极与上海市儿童医院援藏干部对接,持续为来沪治疗先天性髋关节脱臼、兔唇等的藏族患儿提供一对一全程护送和爱心服务。与仁布县姆乡小学结对开展阳光助学活动,车队志愿者放弃休息,不远千里,为孩子们带去了期盼已久的书包、文具、书籍和火车模型等物品,为他们辅导英语课、介绍青藏铁路情况、普及铁路知识,幸福的友谊团结之花悄然绽放在孩子们心中。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