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余幅上海美术作品再现民族精神
于茵作品《红色记忆》。(市美协供图)
承载着红色记忆的草鞋、军用水壶、望远镜,1935年红军长征行过的那片望不到边际的松潘沼泽地,现代农业温室大棚里忙着采摘蔬果的人们,鸟巢体育场前跳跃的女孩……今起,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作为指导单位、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共同主办的庆祝建党95周年、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上海美术作品大展于中华艺术宫举办。
记者昨天在布展现场看到,反映中国共产党走过95年光辉历程和长征精神的200余幅优秀美术作品正一一上墙。循着一件件作品细细观来,似在回溯一段清晰可见的编年史,建党95周年以来时代的变迁、百姓的心路洋洋洒洒,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跃然纸上。“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自有感染、鼓舞、激励人心的力量。
历时4年刻画长征途中12个历史片段
红军战士以群像的方式出现在画面上,连成12幅高1.8米、宽2.6米的“永远的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系列,这是上海大学美术学院10多位青年教师、研究生历时4年集体完成的作品。12个题材的主题,截取的是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12个重要的历史片段:瑞金红军长征出发地、血战湘江、突破乌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过草地、激战腊子口、陕北主力会师。
据了解,为了创作这组作品,创作成员不但重走长征路,在创作过程中也似经历了一次艺术的长征。如在素材收集中,由于当时恶劣的环境和条件限制,保存下来的红二方面军在贵州的合影仅有2张,在历史形象方面的文献几乎空白,只能靠影视方面的艺术作品来弥补。为了创造艺术真实,创作者们从文字记载、长征前后的历史照片去研究相关细节,并向上海电影制片厂借来红军的服装和道具,专门从武警部队中挑选出符合形象特征的解放军战士充当模特,根据画面中人物造型的需要,拍摄照片资料,最终以视觉形象的角度塑造长征途中总体的、真实感的意境。从草图到素描小稿,从色彩小稿到放大稿,从素描放大稿到铺色彩正稿,从深入塑造到画面调整,从单幅完成到组画整体调整,创作组几经讨论、数易其稿。
紧扣时代的创作不拘一格、日趋多元
此次展览的绝大部分作品是今年3月起面向全市征集而来的。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陈琪告诉记者:“此次展览共收到应征作品700多件,数量之多出乎我们的意料。”这些作品虽属主题性创作,却不局限于战场前线的硝烟弥漫、长征途中的艰苦卓绝、庄严的党的诞生地、肃穆的革命先烈肖像等传统主题性创作的表现题材,表现手法也不拘一格。
茫茫草地上,一杆步枪支起一件飞扬的军服,火红的肩章与衣襟处的鲜血格外显眼,这是王蓉的油画《理想的飞扬》,给予观者丰富的想象空间。王燕德创作的油画《胜利》,聚焦的是军号、军鼓、锣等乐器,画面蕴含的意象却很鲜明,似乎让人耳边回响起嘹亮的军歌,那正是一曲凯旋之歌。王鹏的国画《洋山龙门》表现的则是洋山深水港建设中高高竖起的起重机,时代新风扑面而来。业内人士认为,这些作品折射出在当前美术创作日趋多元的大背景下,紧扣时代、弘扬主旋律的创作正在逐渐回归。(记者范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