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皮影《花木兰》获国际大奖

2016-05-17信息快讯网

刚在塞尔维亚落幕的第18届“金火花”国际木偶艺术节上,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资助项目、上海木偶剧团推出的多媒体皮影戏《花木兰》获得“特别奖”“优秀剧目奖”“集体表演奖”三项大奖。这是继去年摘得金狮奖·第4届全国木偶皮影剧比赛最高奖“最佳剧目奖”在内多个奖项后,《花木兰》 的又一次丰收。

木兰替父从军是国内家喻户晓的故事,如何以皮影这种传统民间艺术样式打动海外观众,如何把科技手段与传统技艺相融合? 在并非木偶皮影的发源地上海,在并非以皮影戏见长的上海木偶剧团,一群青年演员通过创排 《花木兰》 做出新的尝试。

用电影思维呈现传统皮影

“这就是皮影戏的IMAX!”有观众这样评价 《花木兰》,而在“金火花”木偶节上,给评委印象最深的正是打破皮影以往的观赏体验。

由于对光源要求较高,皮影戏过去并不适合大舞台呈现,这局限了皮影戏在剧场空间的展示。而《花木兰》采用了电影银幕般的皮影布架,让皮影表演与多媒体影像在同一块幕布上融合呈现。

看似只是扩大了呈现的幕布,其实要解决的问题很多。首先就是光源对冲问题———皮影戏的灯光是从幕布后打出来的,而多媒体的投影则是由舞台前方投射出的。为此,主创选择以黑白为多媒体投影图像的底色,使得皮影部分的背光得以突出。而当多媒体投影成为幕布主角时,着重在前方舞台灯光投射,只对皮影进行局部灯光点缀。一强一弱的不断调试变化中,不管是战争大场面渲染,还是湖边花木兰与白虎嬉戏、水花四溅的逼真效果,在呈现上都更为丰富,充满层次感。

主创告诉记者,为了让皮影形象更适合剧场表现,单是皮影人物形象,就前后易稿10几次。为的是既保留皮影的民俗底色,同时融入现代审美,以及一些小朋友喜欢的卡通元素。比如花木兰的发饰相比于以往的女性皮影人物更加简单,而过去版本中不曾出现的守护神白虎角色,则参考了卡通画中老虎的夸张形象,更为拟人化。

年轻演员从零学起,每天排练超过10小时

杖头木偶是上海木偶剧团的看家本事,为何偏偏选择皮影这项陌生的技艺来表现花木兰的题材? 上海木偶剧团团长何筱琼表示,希望以剧目创作提高青年演员的技能,也为观众提供更多的艺术样式。

学新招不容易,许多环节都是从零开始。《花木兰》 的一大挑战在演员的技艺上。虽然和杖头木偶同是手上的功夫,依靠操控手扦完成的,然而与杖头木偶两根手扦的配置不同,一个演员往往要操控4根手扦。以主角花木兰的打斗场面为例,就要由两个演员操控,一个演员负责身体、头部的动作以及兵器的皮影操控,另一个演员负责双脚的动作。而剧中将军的战马皮影,甚至需要3个演员完成。所以不仅要求演员完成单个皮影动作的操控,更考验演员之间的配合。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18位青年演员每天排练10小时以上。手指僵硬抽筋、磨出水泡都是家常便饭,经历了为期两个月的魔鬼训练,终于打磨出一整台精彩的皮影戏———

故事中,既有战争场面中花木兰大战敌兵,手持长剑一人对打五人,展现踢枪、翻身、大跃腾空的高难度动作;也有花木兰受伤,受白虎施救。在湖边被白虎舔醒后,她从痛苦、释然到欢笑嬉戏的一系列心理和情感转变。一动一静,呈现一个丰富饱满的花木兰。

何筱琼说,开打部分固然考验演员的皮影技艺,而利用细微的动作,展现花木兰的女儿情,这样相对静态细腻的处理,是过去皮影表演中比较少见的。可以说,《花木兰》 极大地丰富了皮影表演的表现样式。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