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画库成为人民宝库
相较于去法国卢浮宫欣赏 《蒙娜丽莎》 《断臂维纳斯》 等镇馆之宝,能在中国美术馆邂逅哪些“国宝”,始终让人满怀期待。作为中国美术最高殿堂,建馆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美术馆收藏展品逾10万件,包含苏东坡、扬州八怪、“明四家”等的水墨画,董希文的油画等,件件均可被称为“国宝”。
以前要在美术馆遇见馆藏名家大作,如同撞大运,比如凑巧赶上某个大型展览。如今,“国宝”不再养在深闺人未识。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透露,中国美术馆在6层专辟了一处展厅永久陈列“镇馆之宝”,将梳理馆藏艺术珍品,并
不定期更换批次展示,让参观者随时能与“国宝”零距离接触。
“不展出就只是‘物’,展了才是‘宝’,要献宝、亮宝、识宝、赏宝,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其最大价值,要让美术馆的画库变为人民的宝库。”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吴为山如是强调。
美术馆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国宝厅”所在的展厅曾是馆内资料室,如今更名为“典藏精品陈列厅”。与其他展厅开阔的展示空间不同,“国宝厅”的面积不足200平方米,却能让人迎面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据悉,为给“国宝”创造最佳环境,展厅温度控制在18℃至25℃,湿度则在45%至55%。
吴为山将其喻为“美术馆皇冠上的明珠”:“一来展览的规模不会很大,更重要的是,这里展出的都将是精品中的精品。”去年9月,揭幕展“明月入怀”就集中展示了馆藏明代书画珍品,尤以“明四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的精品为主,四人同属一个画派,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将他们的作品放在一起,既能形成鲜明的对照,也能反映时代的整体风貌,构建真实、完整的美术史。同时,这批距今500多年的画作也是首次走出画库集体亮相。”
记者实地探访“国宝厅”时,戴着老花镜、逐一拍摄“明四家”作品的张先生夫妇吸引了记者的注意。
老两口是美术馆的常客,偶然得知新开辟了“国宝厅”,便特地赶了十几公里的路前来参观,张先生说:“我喜欢琢磨画,能一次欣赏到‘明四家’真迹,实在令人兴奋。”
吴为山透露,馆内藏品都能称得上国家级宝贝,但由于展厅空间有限,会优先展出那些难得一见的珍品。“与常规的主题性展览不同,这里将以时间为切面,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选出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加以展示,反映某个时段的审美特征。”
在“国宝厅”空间之外,美术馆还开设了微信端有声展览,详述每幅作品背后的深意及其流转变迁,同时开展艺术赏鉴教育活动、出版研究画集,将艺术家的创作精髓及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大众分享。
“典藏活化”展示国字号精品
在馆内专辟展厅晒“国宝”,与吴为山主推的“典藏活化”理念一脉相承,他希望那些藏在深闺的艺术品能有更多机会与观众见面。中国美术馆为这颗“皇冠上的明珠”耗费了巨大的心力,梳理“国宝厅”所展示的精品便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吴为山告诉记者:“一来要认定国宝的价值,二来要进行学术性考据和梳理,三是对藏品的健康状况进行检查和修复,四是结合美术史发展、重大时事主题对藏品分类,做到心中有数。”
“馆藏作品大都尘封多年,即使有些小毛病也难以发现,但要拿出来做展,就必须进行修复。”吴为山介绍,不久后将进入“国宝厅”展示的司徒乔油画《放下你的鞭子》,作品有多处龟裂、色彩暗淡现象。为此,他特地请美国专家进驻馆内,花费数月对其修复。
美术馆为“典藏活化”耗费心力之余,意外的收获不期而至。“过去一些艺术家不愿意把作品给我们,因为一进来就被放入库房,如同打入冷宫,现在我们把藏品拿出来展览,无论艺术家本人还是家属都很高兴。”已故艺术家子女也乐于将收藏的作品无偿捐赠,比如舒乙将父亲老舍收藏的齐白石画作 《红衣牛背雨丝丝》、书法《百花齐放》、印章《长寿》无偿捐献给中国美术馆,已故天津画家吕云所的子女也捐赠了代表作。
(本报北京5月21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