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互联网思维让中国故事“走出去”

2016-05-22信息快讯网

内容优先,渠道为王,中国演艺与出版“十三五”期间谋求“全球能见度”持续提升

今年的伦敦国际书展,中国图书令世界侧目———《新华字典》 摘得“最受欢迎字典”“最畅销的书”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中国图书进出口 (集团) 总公司获国际卓越奖;中华书局、人民文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等中国出版社第一次走进牛津大学图书馆,举办“纪念汤显祖、莎士比亚400周年图书版本展”。与出版界掀起“中国关注”交相辉映的是,国际演艺舞台上,中国艺术家的身影也愈发常见:3月中旬,上海杂技团 《小龙飞天》 剧组带着欧洲巡演131天、96场演出、近40万人次观众的优秀成绩单回到上海;同时,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曹禺经典作品 《原野》 在新加坡演出,《茶馆》 《知己》 等还拿到了走进北美与俄罗斯的合约;上海歌剧院今年8月将把复排剧目 《雷雨》 带到伦敦,上海芭蕾舞团的海外演出邀约已经排到了2018年。

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张颐武把这些统称为“中国文化的全球能见度正在提升”。在他看来,“怒刷存在感与能见度”和中国作家连番获奖异曲同工,“都反映了中国发展的成果和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也是中国文化多年来推广传播、坚持走出去的结果”。

“十三五”期间,中国文化将在国际交往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了往昔的眼界与智慧,业界为中国故事进一步“走出去”总结出两条符合互联网思维的经验———内容优先,渠道为王。

被全球文化“拿来”,得先练好“内功”

80多年前,鲁迅在《拿来主义》中探讨的,是中国如何接受和了解外国文化的态度。张颐武说:“那时,中国文学在世界的位置,是以古典文学为材料的学术研究和经典阅读中很小的一部分。而今天,从中国当代写作到整个中国文化,都已上升为全球文化的重要因素。如何‘拿来’中国文化,成为世界文化不可或缺的课题。”他以国际安徒生奖得主曹文轩为例,梳理出中国文化被全球文化“拿来”的普遍起点:“用中国精神讲述中国故事,把中华民族善良、坚强的感情和东方式的含蓄美学风格传递给世人。”照张颐武的观点,向善且敦厚的底色,是曹文轩作品感动世界的重要原因。

不久前,一场在出版人贺圣遂与华楠之间展开的对话,则从另一侧面印证,好内容对“走出去”至关重要。贺圣遂是复旦大学出版社前社长,华楠为上海读客图书有限公司董事长,老牌的与新派的,传统出版界的与民营的,对话起因是贺圣遂从报上读到华楠“像卖牙膏一样卖书”的论点,他撰文提问:“好的图书或许需要设计营销使之传播广远,但决定图书命运的,从根本上永远是字里行间蕴蓄的思想和感情。”老出版人用既成案例讲道理:“复旦大学杰出教授章培恒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新著》三卷共120万字,自2011年起被日本关西大学出版社出版。这不仅是新中国首次有大型中国文学史著作被译介到国外,还是中日甲午海战后,第一部输出到日本的中国文学史。没有过硬的学术价值,根本不可能办到。”

知悉贺圣遂的观点后,华楠登门拜访。他用来获取前辈理解的其实是同一个着眼点:“读客讲究营销,但那不过是精选品质后的第二道工序。仅以差错率为例,国家标准的容错率为千分之二,读客图书闯世界则是万分之二。”最终,两人达成一致:营销无错,但要让全球市场认可,必先练好内功。

沉入海外市场,要学“借船出海”

“在跨文化传播中,学界常使用一个概念———文化折扣,即传播过程中会因文化背景差异而产生理解和沟通困难,从而让传播效果打折。”

张颐武认为,当中国的综合国力为我们的全球话语权争取到日益显现的地位,怎样降低中国故事的传播折损率,是“十三五”期间中国文化使者们的一大命题。

国家大剧院去年10月把原创歌剧《骆驼祥子》带到了意大利。在歌剧故乡巡演的13天里,不仅都灵、热那亚、佛罗伦萨的剧院里座无虚席,“祥子”还收到一份史无前例的礼遇———意大利国家电视台对一部中国歌剧全程转播。导演易立明觉得,《骆驼祥子》 浓郁的中国风固然让意大利人好奇,但该剧商演成功更关键的在于借船出海,选择了意大利本土的演出商。“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要用他们更愿意亲近的方式来作中介。比如当地的演出商知道意大利人喜欢什么样的海报,懂得哪些广告词最能打动歌剧爱好者。”易立明说,要接上外国地气,正确的渠道何其重要。无独有偶,今年1月在荷兰完成30多场巡演,上海芭蕾舞团也掌握了一套沉入海外市场的法则———借荷兰的演出商,做中国文化的跳板。今年8月,上芭将把这套经验运用到原创芭蕾舞剧《长恨歌》的伦敦商演之行中。从某种角度而言,“十三五”期间,国家影视桥工程、丝绸之路剧院联盟、丝路书香工程、“上海翻译出版促进计划”其实都在讲求“渠道功能”,都在寻找一条能通往当地人心的合适的“船”。

读客图书的野心不止于找“船”,他们准备于3年内在纽约建立自己的出版社、分公司。华楠规划的路线大致如下:“基于这些年多次拿到国际版权销售的全球第一,读客已建立了声望和资源。接下来,是时候找一群在美国文化环境中成长,又具备中国文化学养的人,来当中国故事的推手。而故事可以从《论语》《孙子兵法》 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性读物开始,由浅入深。”如是,也是中国故事扎根海外的畅想和努力。

民企“走出去”讲究“技术范”
“十三五”能源发展推进核电及特高压输电“走出去”
我讲的都是地道的中国故事它们也可以是全人类的故事
美国《科学》杂志今发表中国科学家最新研究成果显示:3400万年前气候变化影响人类起源
网界青年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
2016中国柯桥春季纺博会开幕
“智能诊断”系统植入起重机 产学研合作助力“中国制造2025”
中国最神秘的村庄:进村不见房 闻声不见人
70后作家:拥有“乡村故事”的最后一代
《欢乐颂》原著责编讲述小说出笼背后的故事
【每周一书】《美国历史和黑皮书的故事》
苏州这8条有名的街巷 竟藏着许多你不知道的故事
唯一入选国际演艺协会年会的中国舞台剧在沪预演
美术馆画库成为人民宝库
中国唯一入选ISPA作品沪上预演
【每周一书】《中国古典诗歌讲稿》
震惊国人的韩国农村房子 完全继承中国传统
上海各院团频携佳作走出国门 中国戏演给老外看
无故事不童年,“全新轩逸凯叔故事总动员”火热报名中
让人羡慕的不丹生活:喜爱中国货 生活富足环境好
《诗意上海》展览开幕 讲述上海故事彰显上海风情
【特稿】鲁迅与藤野严九郎的故事
理想信念明灯永在心中闪亮———龚全珍的入党经历和故事
连参加机器人比赛也要会讲故事
中国故事国际表达:“上海出品”的启示
弓弦上的“中国故事”正被世界倾听
华语片“遇冷”折射“走出去”之艰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