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计划三年培育百家行业龙头

2016-06-02信息快讯网

记者从昨天举行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市政府已正式批复,同意设立首个“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创新试验区,试验区落户37.19平方公里的长宁区,由市商务委和长宁区政府共同推进,本市生活性服务业踏上高效、规范、便利的发展“快车道”。

根据实验区发展规划,本市将用三年左右时间,放宽市场准入、创新监管模式,扩大外资开放、深化登记改革,开展税费改革、鼓励技术创新,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示范工程建设等,破除“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其深度融合,释放消费潜力,激发行业活力,增加就业机会;到2018年形成20家左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服务企业和100家左右行业龙头企业,建成现代服务业产业发展、制度创新和人才集聚的高地。

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总体仍较粗放

生活性服务业直接向居民提供衣、食、住、行、医、养、教、购等方面的物质和精神消费产品和服务。目前,本市城市居民服务消费占消费支出比重已达60%左右,基本接近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近年来,上海居民消费正从生存型实物消费向发展型、享受型服务消费升级,生活性服务业规模和能级不断增加。其实,“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的组合早已随处可见,遍布生活的角角落落,形式和内容也创新不断。

据市商务委主任尚玉英介绍,近年来本市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呈现如下特点:产业能级和比重不断提升;新兴生活性服务业快速发展,个性化、多元化、创新性特色鲜明;各类服务业跨界融合,形成完整产业链;发端于“线下”的传统行业与互联网融合,从产品形态、销售渠道、服务方式、盈利模式等多个方面打破原有业态,传统行业焕发新生……

但同时,“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总体仍较粗放,有效供给不足,质量水平不高、消费环境有待改善;部分企业还遇到行业开放度不够、部分行业准入门槛高、税费负担重、融资难融资贵、市场监管不完善等问题。”尚玉英说。

此前,本市制定了《生活性服务业提质工程实施方案(2016-2018年)》,聚焦重点行业、区域和项目,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向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转型发展。此次,在长宁区设立“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创新试验区,生活性服务业产业将正式步入创新发展、跨界融合的“快车道”。

将聚焦制度、技术和业态创新

作为上海的“西大门”,近年来,长宁区集聚了上百家高增长性的“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企业———“互联网+旅游”“互联网+餐饮娱乐”“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家政”“互联网+文化”……渗透到诸多民生领域。目前,长宁区服务业税收占全区税收比重达98%左右,其中现代服务业约占75%,尤其是信息服务业,2015年产值达707亿元,居全市前列,区内还有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园区。

长宁区区长顾洪辉介绍,长宁区生活性服务业基础较好,尤其是在社区商业和社区服务等直接面向民生的方面始终努力夯实基础;而在互联网方面,长宁区一直推进“数字长宁”“智慧高地”建设,积累了一批科技创新资源,拥有品牌特色和比较优势。近年来,长宁区依托“互联网+”的力量,基于云计算技术,发挥大数据优势,推进物联网应用,以新技术应用、新模式引领、新业态发展为重点,在区域内形成互联网企业集聚的发展态势。2015年,虹桥临空经济园区成功申报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园区,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独特的产业发展优势、企业集聚优势、网络技术优势和区位优势等,使长宁区成为“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创新试验区的理想选择。未来,长宁区将聚焦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业态创新,在五个方面的18项内容上进行探索和突破,在简政放权放宽行业准入、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网上政务大厅建设和一口式办理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创新试验区“开花结果”。

对于普遍关注的“原本针对实体企业的设定不适应互联网企业情况”“互联网企业信用管理‘跟不上’”“互联网企业登记的‘一址多照’和‘一照多址’”“行业人才认证”“初创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企业税费负担重”等问题,长宁区正在研究落实具体的解决办法。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