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见证了上海高考的“3+1”时代
“1988年我参加高考,那一年,上海正式实行高考‘3+1’方案;今年女儿参加高考,上海高考最后一次实行‘3+1’方案,父女两代共同见证上海高考改革。人生如此美妙!”2016年高考前一天,杨浦高级中学语文教师王伟发了这样一条消息在朋友圈,引得无数人感叹。
其实,王伟与“3+1”的缘分远不止于此,除了考生、考生家长的身份,王伟还以教师、教学管理者的身份参与其中。从1992年站上三尺讲台至今,王伟带教过12届“3+1”高三毕业班。可以说,王伟见证了上海高考整个“3+1”时代。
首遇“3+1”高考发挥不完美
1988年,还是高中生的王伟,成为首届正式实行“3+1”高考模式的考生。
“与现在的‘3+1’不同,那一年的数学卷没有文理分科,试题难度很高,以至于我的数学成绩出奇得低。”王伟首次与“3+1”的相遇,记忆并不美好。
更要命的是,语文考试也让王伟惊出一身冷汗。他回忆道,当年语文试卷的作文题目是命题作文《清流与活源》。“现在想来,第一反应肯定是想到朱熹的诗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可考场上的我压根没想到,而且还把‘清’和‘活’两个字理解为动词,把题目理解为‘使流清,使源活’。”直到考试结束,王伟兴奋之余跟同学对答案,才发现自己犯了这么大的错误。“我觉得自己完蛋了,回家还跟我妈说,后两天不去考试了。”
考试结束后几天,王伟遇到了高中班主任兼语文教师。他问王伟还记得魏征《谏太宗十思疏》里的第一句吗?“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弄不好阅卷老师以为你的文章是从这句话得到启发了呢!”果不其然,王伟的语文成绩是112分,这在当年是个很不错的分数。
如今,每逢语文课讲到课文《谏太宗十思疏》和朱熹的诗《观书有感》,他都会跟学生讲起自己当年的高考窘事。
带教了12届“3+1”高三毕业生
上大学,王伟被调剂到了师范专业,毕业后成为市东中学一名语文教师,2000年调入杨浦高级中学。在他的教学生涯中,一共担任了12届高三年级班主任,其间曾任主管高三年级的教导副主任。
王伟的第一堂语文课,总是让学生们介绍自己的名字,这个创意取自我国台湾作家张晓风的 《念你们的名字》。“两三个字组成的名字常常蕴含家庭历史、父母的期望、出生地等大量信息,一面可以了解学生情况,一面引申到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王伟说。
“减压、减压,再减压。”王伟当班主任时,把这句话奉为座右铭。在他看来,要让每个高三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激发学习的潜力和兴趣。为此,王伟从不让学生“下题海”,而是自己下。“老师要选择有代表性的题目给学生,反复研究每一届学生的学情。”王伟说,教师看似每年在做重复工作,其实面对的学生却是“变量”,工作内容要有创新。
王伟带教的98届毕业生中,有两名在新概念作文比赛中获奖,还写了一本名叫《高三史记》的书,其中为王伟单独写了一个列传:“王老师不会把学生不愿意吃的东西硬喂给我们,这让我们度过了比较愉快的高三生活。”
“王伟语文素养极高的! 虽然他只教了我高三一年,但无限怀念他这个‘有腔调’的老师……”在百度贴吧的“杨浦高级中学吧”中,能够找到不少学生讨论王伟的留言。虽然是误打误撞成为了教师,但王伟对这个讲台愈加热爱。“电视剧《成长的烦恼》中,一位教练曾说,我之所以成为教练肯定是上帝点错了号码。我成为教师也是上帝点错了号码,但我非常庆幸他点错了。”王伟说。
父女两代经历了高考“3+1”,圆满了
王伟有一对双胞胎女儿———王冰洁和王冰清。因为他们,今年,王伟的身份转换为“3+1”考生家长。高考当天,冰洁在QQ空间里晒出了一张姐妹俩与父亲的合照,并且写道:“初代‘3+1,与末代‘3+1,,高考加油!”
王伟说,虽然自己与爱人都是教师,但遇到自己的孩子,却不知道该怎么教。“感觉有很多话想说却不知道从何说起,对自己的孩子没有耐心,更没有时间陪伴。”王伟说,孩子们高考,他更多地是在心态上给予指导。
“3+1”时代即将落幕,王伟说,是历史选择了“3+1”,又让“3+1”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教育改革的方向总是在进步的。他回忆说,当年上海作为全国第一个获得自主命题权利的省市,为了减轻学生学习多门课程的负担,上海率先实施“3+1”高考模式。“那时候上海的教育改革意识就走在全国前列了。”他说,从明年开始,上海将采取“3+3”的新高考模式,也符合时代发展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新高考制度尊重学生,更尊重学生的选择权。
刚刚结束高考的王冰洁说,“父亲经历了‘3+1’高考制度的开幕,我们经历了这个时代的落幕,非常幸运能够拥有这样永生难忘的记忆。两个字———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