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人间世》开播,首度直面医疗中的“不完美”

2016-06-15信息快讯网

 

遇到救不回来的病人,医生会懊恼,会难受。(纪录片《人间世》截图)

■本报首席记者 唐闻佳

因为吃海鲜中毒导致多脏器衰竭没救回来的24岁青年、没有挺过手术后第二天的马凡综合征患者……6月11日,在上海多家三甲医院拍摄的医疗纪录片《人间世》开播,第一集就打破“套路”,把几个失败的病例呈现给观众。

“一般故事的套路是———病人命悬一线,手术惊心动魄,最后大获成功,病人出院了还会谢谢医生。然而,风险大的手术总有失败,对失败,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避而不谈。”这部医疗纪录片首度以这样大的篇幅直面医学上的“不完美”。很多人说,第一集的拍摄医院瑞金医院很有魄力。今天我们终于可以客观聊聊真实的医疗到底是什么样子。

“生命有痛,有你真好”

“起初很担心说失败案例,播出后会引来不理解。”这是记者从瑞金医院听到的。不是所有医院都有这样的勇气,所幸,好评如潮。

“看多了太多‘完美’的医疗宣传,这样的角度更让人感动。失败也是医生和家属必须面对的,绕开这个话题谈医疗是不完整的。生命有痛,有你真好!”

“很客观、很正面,我觉得需要这样的宣传,还原医疗本来的样子,有努力、有失败。”

“我们组织过成百上千次的抢救,我们成功,我们也失败。正是能体会这种切肤之痛,我们才能毅然决然地守护着心里的最后一亩田。医生是人,不是神。”

……

好多医务人员在朋友圈敲下这些话。有人评论,“敢于面对和谈失败,本身是一种进步;敢于面对真实,本身是一种升华。促进真实和重建诚信,是这个时代知识分子的使命之一。”绝大多数人表示看了之后,更理解医生这个职业的艰辛和无奈。

一位德高望重的医学界老院士曾这样说,如果什么病都能救回来,那人就不会死了,可人不会死么? 所以,生命就是有不可承受之痛,不管你是否承认。

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谈失败?难道就是要为失败所折服、打倒?不是。当我们谈失败的病例,我们在说的其实是经历悲痛、重拾希望。

“一息尚存,我当竭尽全力”

说哪个医生没面临过失败,这首先是一种不客观。一位三甲医院的教授跟记者说起印象最深的一个病例,他称此为“一个劫”。那时他还是年轻的住院医生,夜急诊,一个严重外伤的病人来了,20多岁,手术做到凌晨两三点,术后看看病人,没问题,筋疲力尽的他睡觉去了。第二天,观察病人,皮瓣发白了,血液循环上不去,病人出现出血性休克。采取了很多急救措施,没救回来。

“病人死掉,我输掉。”这位教授说起当时的感受。可能手术细节处理得更好些,可能手术后观察得再密切一点,也可能病人本来就会发生这样那样的变化……年轻的住院医生就此一蹶不振。

后来,一位老医生的话让他走了出来,“闹革命是有牺牲的,年轻时代价小,做不了大手术,长大了代价更深。”此后,凌晨做完手术不论多晚,这个年轻医生都守在病人身边观察情况。这是体力与意志力的考验,但他绝不离开,他不允许在自己的环节上有任何差池。

《人间世》 里有句话说得特别好:“医生最困难的不是面对失败,最困难的是,面对这些失败带来的种种挫折,却不丢失最初的那份热情。”

瑞金医院心外科主任赵强是这句话的实例。第一集里,他先接诊了27岁的王斌,马凡综合征患者。这是一种先天性疾病,被称为“死神代名词”,患者的主动脉随时会撕裂,因大出血死亡,患者大多活不过30岁。要救他,就得把全身的主动脉都换成人工血管,这样做等于“半个人要剖开”,属于特大手术。赵强接下了这台手术。可惜,术后第二天,王斌出现急性肾衰竭,没挺过来。

不久,瑞金医院又来了一个马凡综合征患者,刘靖。刚经历一次失败的赵强没拒绝这家人,对于可能的二次失败的打击、对声望的影响,他都不太在意。

“这个女孩的爸爸、哥哥都因为马凡综合征猝死了,我不给她手术,她的生命也可能随时中止。”《人间世》播出后的第二天,记者见到赵强,回忆这个病例时他说了两句话:“生死关头,你不会考虑自己的名利,病人是第一位的。”“每一个案例都是不一样的,没有一模一样的病例。”

32个小时的手术、9名医生合作,这次,刘靖活着出院了。

赵强说,希望通过这部纪录片让大家知道,每个病人,医生都会倾尽全力去救治,但也要理解,总有一些医学尚无法达到的地方。

虽然有失败,但更多的人活了下来。熟悉赵强的人会发现,这类医生有个特点:性格比较单纯,说到底脑海中的头等大事就是那两个字:救命。

“一息尚存,我当竭尽全力。”对医生,我们要有这样的信任与信念。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