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吃掉夏天 老底子上海小囡的冷饮
夏日炎炎,朋友圈里晒出了各色“网红”冰激凌。尽管花样百出、造型多姿,它们大多止于仅仅被拍一次照的命运。“你信吗?过两年,这些牌子说不定就倒闭了,又被新的花头替代。”小伙伴拿着30多元的某爆款冰激凌说,“但是我每年还是要去买根盐水棒冰、重赤豆来吃吃。”
我们80后总是很矛盾,既喜欢凑热闹尝鲜,又时不时要怀旧一下,“还是老早底额冷饮好吃”。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网”还没那么普及,东西好吃,大多靠口碑。每到夏日,每天一根冷饮,最好再来瓶冰汽水,是许多上海小囡的心愿。但很多80后都晓得,这个心愿不算太好实现。
那是1块钱就能带来幸福感的年代
懂得“豁灵子”来达成心愿,大概是上海小囡心照不宣的秘密。家住杨浦的小房,少时最爱金鸡牌香芋杯。每每经过冷饮店,她就赖着不走,跟家人讲:“哎呀!吾嘴巴干涩了。”“诱逼”家人掏出1块钱来。
家住彭浦的小曾少时没少吃过爸妈的“麻栗子”,但每每被批评后大哭一场,家里长辈看她泪眼婆娑的可怜样,又于心不忍,花1块钱买来她最爱的哈密瓜球,她挖一口吃一口,破涕为笑就这么简单。吃完的壳子舍不得扔,洗干净了,还能漂浮在洗澡盆里玩耍,或者在家人定期给冰箱除霜时,小曾会守在一旁,用收集来的诸多壳子接冰块,翻来倒去地玩耍。
在虹口弄堂度过童年的小惠上小学时,就比同龄人还要多点“觉悟”,过上了让同学们羡慕的“每天一根冷饮”的幸福生活。那时,爸妈不给买,她就想出了一个法子,请求爸爸每天在储蓄罐里放上5元钱,表示自己开始了存钱的好习惯,将来用。然而,等到爸爸投完钱,她就悄悄从储蓄罐底下的小洞抖出几个硬币来。第二天放学后,舔着7角钱的雪宝或雪橙,欢快地踏上回家路。
同样为了夏天里的那口幸福感,闵行本地人东东,心甘情愿冒着烈日,从乡下走一个多小时,到镇上找在电影院工作的阿古(沪语“哥哥”)讨冷饮吃。当时的镇电影院小卖部,是郊区为数不多可以买到冰砖和娃娃雪糕的店铺,东东吃完,抹抹嘴巴,顺道买两张变形金刚贴纸,再满足地走回家。
性价比最高的社交方式
80后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同学、邻居便成了最好的玩耍伙伴。那时候,无论是市区的弄堂还是郊区的乡下,“拎得清”的上海人深谙“分享”的重要性。谁家烧了一锅珍珠米,多买上几根棒冰,邻里之间常常分着吃。
五颜六色的“碎冰冰”是与要好伙伴分享的常用冷饮之一,1块钱1根冻得硬邦邦的碎冰冰,“啪”地用力一掰成两截,递到小伙伴手里,融化一点就吸一口冰水,可以冰爽一下午。还有一种想不起名字的“连体”棒冰,两根木棒掰开,通常不能均分成两份,给自己留大的,还是给小伙伴大的那根?这就看交情深浅了。
“七个小矮人”的性价比更高,1块钱7个小棒冰,足足可以和6个小伙伴进一步加深感情。
不可替代的经典米道
笔者心中的冷饮第一招牌则是盐水棒冰。小时候几乎每个星期,我的太奶奶会跟骑车叫卖的冷饮小贩买一根光明牌盐水棒冰等我回家。那时家里还没有冰箱,她就把冷饮塞棉被里。有时见我迟迟不回家,急性子的她就拿着棒冰到家门口路口张望,以便第一时间让我解暑。所以每次棒冰到我手中时,总是融化得小了一圈。
还有同样解渴的绿豆棒冰、重赤豆棒冰,口感丰富的血糯米、紫雪糕、奶油提子的冷狗等等,那时的选择还挺多,到了小卖部还要犹豫一下的,就像面对三色杯,你会选择从哪个颜色开始吃呢?要想一下的。
条件慢慢开始变好的时候,我们不再满足于一块小小的冰砖了,散装冰砖出现,就是上海人讲的“加仑”(上海话第一个字念“ga”第二声),模子大多了,足足1公斤,回家捧着边吃边看电视,是记忆里最惬意的暑假。
如今,好多老牌冷饮似乎都销声匿迹了,仅剩盐水棒冰、三色杯之类少数品种仍在售。在满大街动辄几十元的冷饮面前,我们的回忆偶尔也会涌上心头,总想着努力找到这些老底子的口味来怀旧一下,就像当年一起吃冷饮的亲密伙伴们一样,因为种种原因失联了十几年,不知还能再相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