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2016-07-21信息快讯网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是全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政治宣言,是指引我们党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纲领性文献。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

“理论上不彻底,就难以服人。”“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7月 12日,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社联举行上海社科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理论研讨会。本报今编发4位与会学者代表的发言。

与时代同前进与人民共奋斗

徐建刚

当今世界和中国,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在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前,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今天,时代变化和我国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同时,我国社会主义只有几十年实践、还处在初级阶段,事业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越多,也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上大胆探索、在理论上不断突破。”这既是对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的动员令,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当代历史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宽广的世界视野,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社会主义运动500多年历史、近代中国100多年历史的高度,对中国共产党95年历史进行了新阐述和新概括,作出了新判断和新提炼,明确了新要求和新任务,深刻地回答了我们从何而来、我们在何处、我们向何处去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重要时刻,向着“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新出发的庄严宣告和政治宣言。

民族独立和解放、民族复兴是近代中国中华民族两大奋斗目标,民族革命和社会革命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从近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人民坚强的领导核心,就在于我们党始终把握时代主题、顺应历史潮流、回应人民要求。“没有先进的政党顺应历史潮流、勇担历史重任、敢于作出巨大牺牲,中华民族就无法打败压在自己头上的各种反动派,中华民族就无法改变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我们的国家就无法团结统一、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走向繁荣富强。”中国共产党95年的奋斗历史,是领导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无论是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人民民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还是领导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使中国赶上时代,“三大历史贡献”、“三次伟大飞跃”“三个新的蓬勃生机”,贯穿的主题和主线,就是中国共产党在95年的征程中,在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对时代主题的把握,对历史潮流的顺应。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就是要求全党同志牢牢抓住时代发展的主题毫不动摇。只有这样,我们党才能站立时代潮头,成为时代先锋。

理论是时代的心声,创新是理论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95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作为方法,而不是作为一成不变的教条,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历经苦难、艰辛探索,以巨大的牺牲得出的宝贵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经历近百年而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活力,始终保持旺盛的理论创新品质,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时代特点相结合,从中国实际、当代实践出发、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从中华文明传统文化、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三个维度,不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形成了当代中国气派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当今世界和中国,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在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前,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今天,时代变化和我国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同时,我国社会主义只有几十年实践、还处在初级阶段,事业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越多,也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上大胆探索、在理论上不断突破。”这既是对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的动员令,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当代历史使命。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中国共产党从最初的50多名党员,发展到今天8800万名党员,全部力量就在于“突破以往一切政治力量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特色。中国共产党95年的全部历史,就是与人民同命运、共奋斗,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再次告诫全党要牢记党的根本宗旨,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得失的根本标准,使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这具有极强的针对性,我们不能忘记“立党为公”的建党初心,也不能忘记为民谋幸福的改革开放初心。面对深化改革的艰巨任务、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我们党将长期经受“四大考验”,面临“四个危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应该紧紧依靠和团结广大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我们党的宗旨;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我们的力量源泉;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是我们的目标。只有从思想上解决“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才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改革开放才能成为人民共同参与的伟大实践,才会有生机和活力,“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才能实现。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积极推进“双一流”创建工作

曹文泽

高校党组织和全体党员是党在高校的执政抓手和执政力量所在。“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要求高校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自觉地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同加强和改进学校党的建设结合起来,同切实履行党委主体责任结合起来,不折不扣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高校落实好,解答好“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两个重大问题。

高校党组织和全体党员是党在高校的执政抓手和执政力量所在。“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要求高校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自觉地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同加强和改进学校党的建设结合起来,同切实履行党委主体责任结合起来,不折不扣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高校落实好,解答好“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两个重大问题,做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这篇大文章,扎扎实实地在“坚持正确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服务国家、坚持改革创新”四个方面下足工夫,切实保持和增强对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内在定力和耐力、对科学办学规律的把握力、对改革发展稳定的推动力、对广大师生团结向前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为当前创建“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提供根本保证。

第一,强化高校党委从严治党主体责任,锻造高校事业发展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所在。从严治党的关键在于制度建设。要把《党章》、《廉洁自律准则》、《纪律处分条例》以及《问责条例》等党内法规制度落实到位,把规矩和纪律挺在前面。要发挥纪检、监察、审计及法律审核部门的监督、问责作用,以制度利器斩杀、整治“为官不正、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等问题,让制度落地有力、有声、有效,避免出现习近平总书记警示过的制度“破窗效应”。从严治党,还要与依法治校结合起来,进一步严明纪律底线、法律红线与制度边界,建立健全以大学章程为统领的学校治理、管理规章制度体系,让广大师生员工,尤其党员、干部带头依章依规办事,不断强化法律意识、纪律意识、规则意识,促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第二,强化高校党委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涉及“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培养人”这个根本性问题。抓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确保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保证。当前,我们要做好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宣传、宣讲工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武装广大师生头脑。高校要强化文化担当,切实履行文化传承创新这一基本职能,积极参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敢于和善于提出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形成中国话语体系,在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人士中广泛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共同思想基础。

第三,强化高校党委党建工作主体责任,进一步做好青年的引导、教育和发展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做好青年工作,首先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用科学的理论引导、教育和发展青年,以切实的行动团结、凝聚和影响青年。要从青年中培养和发展党员,为我们党注入新鲜血液和新的活力。要把“两学一做”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党员尤其是青年党员要自觉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践行党的宗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在广大青年中切实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要做好青年教师的工作,对他们做到政治有要求、待遇有激励、学术有平台、生活有照顾,以贴近实际、以理服人的方式做他们的知心人、引路人。

第四,强化高校党委引领改革发展主体责任,扎实推进“双一流”创建工作。“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最终要落脚到干事创业上来,要落实到学校各项事业改革发展上来。当前,创建“双一流”是高校改革发展的重要动力点和靶点。华东政法大学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批高等政法院校,现阶段,学校党委围绕“双一流”创建工作以及“十三五”发展谋篇布局,明确了“开门办学、开放办学、创新办学”的基本导向,确定了以学科建设为主体、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和校园建设为两翼的内涵发展战略,明确了“两基地、两中心、一平台”发展路径,即全力打造重要的高端法律及法学相关人才培养基地、重要的法学研究基地、重要的法律文献中心、法治战略研究中心和互联网十法律大数据平台,进一步凝练办学特色和主攻方向,不断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在新时期蓬勃发展。

“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要避免陷于“客里空”。高校党委要以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自觉履行好党委的主体责任,将党中央的战略部署落实到高校的具体工作中来,促进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作者为华东政法大学党委书记)

在发展道路上探索“中国方案”

石磊

“全党同志必须牢记,我们要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七一”重要讲话中再次对全党的提醒,也是中共针对国内外各种关于中国制度演化趋势的判断和猜测所作的坚定明确的告白。今后的全面深化改革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国方案”,也为世界探索制度结构和发展道路的选择提供中国的经验。

“全党同志必须牢记,我们要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七一”重要讲话中再次对全党的提醒,也是中共针对国内外各种关于中国制度演化趋势的判断和猜测所作的坚定明确的告白。

迄今为止的人类文明史并没有证明哪一种制度、哪一种发展道路唯一适合于世界所有国家。世界近代以来各国为人类民主自由制度的建构,作出过艰苦、卓有成效的努力,但这些成效都是历史的、地区或国别的,都不是、也不可能是日裔美国政治学家弗朗西斯·福山所断言的“历史的终结”,即人类文明唯一地终结于欧美现行的制度。他说:“如果要我猜测一下,五十年后,是美国和欧洲在政治上更像中国,还是中国在政治上更像美国和欧洲,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有很多理由表明,中国模式是难以持续的。”(福山 《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 新版代序言) 针对这种傲慢的偏见和欧美核心论的断言,根据所谓美式民主体制在世界部分国家的不成功实践,尤其根据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人民卓有成效的制度建构和体制改革,着眼于我国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坚信“历史没有终结,也不可能被终结”。

西方制度体系的主要元素形成于近代,但恰恰是近代,欧洲把世界殖民运动推向极致,世界在“资本的逻辑”和“炮舰政策”双重进击之下被“公平地”划分为核心与外围,从而完成了“世界体系”的基本建构。西方被福山称作“历史终结”的文明体系完成于现代历程,但正当世界各民族步入现代历程,有可能共享文明之光的时候,这些“文明”国家发起和主持了两场毁灭文明的世界大战。最令福山自信的1989年后的25年,世界应该在欧美“自由民主”的“普照”之下分享文明与和谐、健康与安全、公平与正义,然而现实是:南联盟没了,一个个伟大勇敢的民族被引上了相互仇杀的道路;强大独立的主权国家伊拉克被以莫须有的罪名炸成废墟,族群的裂痕被撕得更大,古巴比伦文化和两河文明消失在焦黑的瓦砾中;本来富裕强大安定统一的利比亚被“文明”的炮舰毁掉了赖以独立自由安康的经济政治基础,民众流离失所……这些“文明”抱团的强者如果真的是要以自己的民主制度替代独裁制度,你们就应该在达到自己目的之后担负起制度重建国家重建民生的责任,然而你们毁掉了这些民族国家之后却扬长而去,连本来对你们寄予希望的反对派最终也彻底绝望! 福山研究各国制度,研究各种文明的类型及其演化趋势,相信也熟悉上述简单列举的事实,记载这些事实的文献还没有来得及放入书架,可能就在工作的案头,不知其足以自信的“历史终结”是终结于事实还是终结于虚构。

中国没有用“模式”来框定自己未来长期改革发展的目标,因为我们的制度还不成熟,因此也用不着福山担心“中国模式不可持续”。中国道路是一个不断纠错、追求人民民主安康、国家富强、与世界各国相互尊重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长期历程,它不会终结于自身的某一个阶段,更不会终结于任何其他制度形式,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对中国道路的信念,其重要的来源之一就在于它有无穷发展和延伸的空间,不会故步自封,也不会失去自我。抱着这样一种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努力实践的马克思主义态度,我国过去30多年在基本经济制度建构和发展道路选择上,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长期目标,已经形成了虽不成熟但行之有效的“中国方案”: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基础;

———在坚持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与不同类型合作经济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政府需求管理、供给管理和市场配置资源机制相结合的资源配置体系;

———非平衡发展和统筹协调、共同发展相统一的大国发展模式;

———尊重个人要素禀赋差异,与共同富裕、成果共享的价值指向相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

———国有资产和社会资本融合发展的资产经营和资本经营体制;

———按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相结合的微观收入分配体系;

———以“五统筹”(城乡、地区、增长与发展、人与 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 为支撑,实现经济增长与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相统一,速度与稳定相统一、数量与质量相统一、市场目标与社会公共管理目标相统一的长期发展规划。

这八个方面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大国发展的基本逻辑、基于民本的经济增长价值指向、以共享共富为目标的宏观资源配置机制、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今后的全面深化改革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国方案”,也为世界探索制度结构和发展道路的选择提供中国的经验。

(作者为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刘红凛

只有永远牢记党建“初心”、全面从严治党,才能不断提高党的领导能力与执政水平、加强与改善党的领导;只有加强与改善党的领导,才能经受起“大考”检验、继续赢得赶考胜利;只有赢得赶考胜利,向历史和向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才能继续赢得广大民众的信赖与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从八个方面强调“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八大基本问题,每一方面都具有一定独立性。一般看来,“不忘初心、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只是八大“不忘初心”中的一方面;但从党的领导、党的事业、党的建设相统一高度看,全面从严治党涉及三大格局:一是中观格局,即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谋篇布局;二是微观格局,即党的自身建设五大子系统的精心部署;三是宏观格局,即“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党的事业相统一”的大党建格局。从这三大格局与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看,“不忘初心、全面从严治党”至少有十个方面要牢记:

一是不忘主义、坚定理想信念。这是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内容。“不忘党的主义”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定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们党取得革命胜利的旗帜;今天时代环境变了,我们要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但决不能放弃、更不能否定马克思主义;即使今天强调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经典马克思主义也是一面需要经常照一照的历史镜子。

二是不忘政治立场、不负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这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另一方面,必须坚持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三是不忘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都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脱离群众是党执政以后的最大危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

四是不忘党的宗旨、为人民服务。“我们讲宗旨,讲了很多话,说到底还是为人民服务这句话。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的天职。”

五是不忘优良作风、牢记“两个务必”。加强作风建设、发扬优良作风、密切联系群众,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与政治优势,也始终是党的建设的“显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不但重申“两个务必”,而且将“两个务必”强化为“两个永远”,即“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六是不忘党的使命、为使命而奋斗。这是党的领导与党的建设的根本目标。今天,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七是不忘党建目标、锻造坚强领导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在此意义上看,党的建设的基本目标,就是要“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使我们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八是不忘党建主线、永葆纯洁性与先进性。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主线(还包括执政能力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加强党的建设,就是要同一切弱化先进性、损害纯洁性的问题作斗争,祛病疗伤,激浊扬清”,要求全党“要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着力解决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经受‘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九是不忘党建任务、突出时代要求。“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将当前党的建设的重点任务聚焦在四个方面,即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以“零容忍”态度继续严惩腐败,防止和纠正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强调“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这与当前党的建设的形势与任务有关,与总书记反复强调“严肃党的政治纪律与政治规矩”一脉相承。继续强调作风建设与反腐倡廉,是因为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反腐倡廉永远在路上。强调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是因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干部;从严治党,关键在从严治吏。

十是不忘党建方略、全面从严治党。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从事关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强调:“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进而强调“管党治党,必须严字当头,把严的要求贯彻全过程,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

总之,从使命、目标、主线、任务到方略,上述十个方面充分体现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基本点。只有永远牢记党建“初心”、全面从严治党,才能不断提高党的领导能力与执政水平、加强与改善党的领导;只有加强与改善党的领导,才能经受起“大考”检验、继续赢得赶考胜利;只有赢得赶考胜利,向历史和向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才能继续赢得广大民众的信赖与支持。

[作者为上海市委党校教授、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首席专家]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