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明勋将来沪指挥斯卡拉歌剧院演出歌剧《西蒙·波卡涅拉》

2016-07-22信息快讯网

 

不久前,由郑明勋执棒、在意大利斯卡拉歌剧院上演的歌剧《西蒙·波卡涅拉》引来一片叫好声。(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周敏娴

在中国乃至亚洲,古典音乐开始越来越多地被年轻人接受,全球知名指挥、音乐家也都陆续来到中国,他们中的多数怀着“帮助更多年轻人理解古典乐”的想法,郑明勋就是其中一个。今年9月,他会携手首次全团来沪的意大利斯卡拉歌剧院,上演威尔第音乐会版歌剧《西蒙·波卡涅拉》以及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近日,韩国媒体曝出郑明勋因面临挪用公款和作伪证两项指控赴首尔中央区检察院配合调查。郑明勋中国地区演出事务的负责人向记者确认了这一消息,并表示郑明勋本人正积极配合调查而不愿多作回应。但为向中国观众介绍略显生僻的《西蒙·波卡涅拉》,指挥家郑明勋通过邮件和电话,辗转接受了本报独家专访。

米兰查阅《西蒙′波卡涅拉》手稿

尽管指挥过许多歌剧,但 《西蒙·波卡涅拉》 是郑明勋职业生涯中一颗闪亮的明珠———1986年首次登上美国大都会歌剧院舞台的郑明勋,正因成功执棒该剧而一夜成名。

说起这部作品,郑明勋有些激动。虽然知名度远不及 《茶花女》 《纳布科》 《弄臣》,但是 《西蒙·波卡涅拉》在威尔第所有歌剧作品中独树一帜,作品完成24年后,威尔第对它重新做了修改,融合了自己的人生阅历,也使得这部作品得以成为作曲家人生的缩影。30年来的不断演绎使郑明勋对这部歌剧有着非同一般的见解,他在采访中也毫不讳言自己对这部作品的钟爱:“西蒙·波卡涅拉是所有歌剧中我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因为他展现了所有人性中好的品质。”

“我喜欢研究作品,在演出一部作品之前想要知道更多,对这部 《西蒙·波卡涅拉》 也不例外。”为了吃透这部作品,郑明勋特地拜访了米兰一家著名的音乐出版社,找到威尔第的手稿,仔细研读。在这家出版社里有个规定,所有看手稿的人都必须登记姓名和日期。出于好奇,郑明勋翻看了之前的来访记录,他发现,大部分访客是历史学家和音乐学家,在数不清的人名里,只辨认出一位指挥前辈的名字:卡洛斯·克莱伯,而克莱伯名下所登记的手稿查阅记录与威尔第并无关系。“也就是说,我可能是唯一一位查阅这部威尔第手稿的指挥家。”郑明勋颇有些自豪,可以说是“全世界最懂 《西蒙·波卡涅拉》 的人吧”。

痴迷于手稿研究的郑明勋,有时候会因为“太投入”而被太太抱怨,却乐在其中: “每次执棒这部歌剧,都会让我产生新的反思和理解。如果有观众30年前听过我指挥这部歌剧,此次应该能听出我对它更深的理解。”

在斯卡拉,被喝倒彩也是荣耀

《西蒙·波卡涅拉》7月初在斯卡拉歌剧院演出并大获成功,郑明勋此番率斯卡拉歌剧院载誉而来,自然信心满满。此行不仅集结了旗下的斯卡拉歌剧院管弦乐团与合唱团共计210名艺术家,更是挑选了来自6个国家的10位顶尖歌唱家一同前来。

作为世界上音响效果最佳的歌剧院之一、也是意大利最大的歌剧院,斯卡拉歌剧院有“世界歌剧院代名词”的美誉。不仅是 《西蒙·波卡涅拉》,威尔第的其他作品如 《奥贝尔托》《纳布科》 《圣女贞德》 《奥赛罗》《法斯塔夫》;罗西尼的 《试金石》《土耳其人在意大利》;普契尼的 《乔康达》 《埃德加》 《蝴蝶夫人》 《图兰朵》;贝利尼 《海盗》 《诺尔玛》 等等作品也都是在斯卡拉首演,它曾见证19世纪意大利歌剧的辉煌,也当之无愧成为意大利歌剧的最佳诠释者。

1881年,首演失败的 《西蒙·波卡涅拉》 在历时24年沉寂后,将修订版首演地点定在了位于意大利米兰的斯卡拉歌剧院,演出大获成功。事实上,让斯卡拉歌剧院声名远播的除了它自身光辉的历史外,“喝倒彩”的传统也功不可没。在整个欧洲,斯卡拉的顶层座位观众是音乐圈出了名的“刁民”。甚至有一位艺术家说,“在斯卡拉被喝倒彩”也是艺术生涯值得纪念的一笔。

斯卡拉歌剧院的观众究竟有多挑剔? 在 《四大歌剧院全传》 书中有过记载:上世纪60年代某次 《茶花女》演出,楼上的观众为表示不满找来一只猫绑上降落伞,从顶层楼座扔下来,降落伞伴随着猫的尖叫,一直飘到舞台上。最近一次著名的倒彩则是2006年 12月著名男高音罗贝托·阿兰尼亚参演威尔第 《阿依达》 时,刚唱完“圣洁的阿伊达”,就被顶楼观众喝倒彩,当时阿兰尼亚抬起手臂表示抗议,紧接着就身着戏服径直走出了剧场……更有趣的是,这一事件被作为一篇阅读课文收录进随后出版的意大利语法教材中。

《西蒙·波卡涅拉》 又名 《父女情深》,是威尔第完成的第20部歌剧。该剧以历史上真实存在的14世纪热那亚总督西蒙·波卡涅拉为原型,讲述了他与女儿阿梅莉娅失散25年后曲折重逢的故事。而全剧在表现父女情深的同时,还以颇具历史感的叙事,展现了14世纪热那亚贵族与平民由纷争走向和解,以及西蒙·波卡涅拉因励精图治、胸怀大爱,为热那亚带来的和平与繁盛。

作为威尔第创作转型期的一部歌剧,《西蒙·波卡涅拉》 在音乐上有着强烈的戏剧效果。绵延不断的音乐与跌宕的剧情、错综的人物关系从始至终紧密相融,并出色刻画了这位曾在海上驱逐侵略者的勇士、热那亚总督西蒙·波卡涅拉的悲怆命运。其中,流露深情的“父亲的哀伤”等咏叹调,以及西蒙与女儿重逢时洋溢幸福的二重唱、西蒙与贵族费耶斯科最终达成和解的二重唱等,真挚感人。此外,有着大海情结的威尔第对歌剧故事的发生地———热那亚的大海也有着精致的描绘。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