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建筑,勾勒上海独特城市气质
坐落于新华路的外国弄堂建筑。(市民文化节供图)
有人说,建筑是活着的历史,也是可以触摸的时代记忆。上海市民文化节乡土文化大展日前评选出的16个区的“十大乡土文化符号”中,方塔、“内史第”、百乐门、沪西工人文化宫等一批不同时代的特色建筑上榜,勾勒出上海独有的城市气质。
古建筑多为江南水乡风格
在不少人的脑海中,上海是由一个小渔村发展而来的,历史不过一两百年。但考古发现告诉人们,上海早已走过了6000年的历史。1958年,青浦区崧泽村的农民挖塘时发现古物,随后,上海有计划地对该区域进行发掘,挖出古墓百余座,还有大量的石器、玉器、骨器、陶器和兽骨、稻种等遗物,证明崧泽距今6000年前就有人类居住活动。崧泽古文化遗址是上海远古文化的发源地,被称为“上海之源”。
上海地处江南,保存下来的古建筑多为江南水乡风格。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松江方塔是江南古塔的杰出代表。方塔本名兴圣教寺塔,建于北宋熙宁至元祐年间(1068-1094),距今900多年。该塔的塔身为罕见的四方形,修长而挺拔,九层砖木结构,每层皆以方形凭栏相镶,飞檐翘角,斗拱画梁。微风轻拂,那垂挂在檐角下的风铃发出的声音悦耳动听,使古塔平添了几分神秘。清代松江诗人黄霆曾这样盛赞方塔:“近海浮屠三十六,怎如方塔最玲珑。”
在浦东新区川沙新镇新川路上,有一处名为“内史第”的江南民宅颇具传奇色彩。该建筑原称沈家大院,为清代著名藏书家、金石学家沈树镛祖上所建。清咸丰九年(1859年),沈树镛中举,官至内阁中书,沈家大院改名“内史第”。这里曾居住过大批文化名流,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黄炎培,家族四代都居住在此。就在黄炎培出生后不久,“内史第”迎来了两位特殊“租客”———宋耀如与倪桂珍,他们在此相继生下宋庆龄以及宋美龄、宋子文等。宋耀如夫妇对子女们采取开放式教育,1902年冬将宋庆龄送入上海马克蒂耶女子学校即中西女塾。为此,当年同住“内史第”的黄炎培曾向别人提及:“邻家的小姑娘(宋庆龄)9岁多以后就不见了。”另外,当年尚在襁褓中的胡适也曾随母亲来到自家开的川沙胡万和茶庄,住进了离茶庄很近的“内史第”,在这里留下了成长的足迹……
多元近现代建筑集点成片
到了近现代,上海的建筑更加多元,一些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的历史建筑还集点成片,形成了颇具韵味的街区景观。长宁区的外国弄堂便是其中的代表。外国弄堂坐落于新华路211弄和329弄,对外正式称谓是新华别墅,两弄由一条U字形柏油小马路贯通,路的两旁坐落着数十栋花园别墅,来到这里恍如到了欧洲某地。外国弄堂的称呼来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那时新华路刚辟通,马路两旁房地产经营活跃,精明的商人于是请来邬达克等著名建筑师,设计出英国、美国、荷兰、意大利、西班牙等不同式样、造型的建筑,吸引了国内知名商贾及世界各地来沪侨民入住,久而久之,外国弄堂声名鹊起。
静安区的百乐门是闻名中外的时尚娱乐场所,曾被誉为“远东第一乐府”。上海的爵士乐是与大洋彼岸的美国同步流行的,流行的中心地就是百乐门。那里也诞生了中国第一支华人爵士乐队———杰米·金乐队。少帅张学良曾是百乐门的常客,陈香梅女士与美国将军陈纳德的订婚仪式在此举行。而说到百乐门,不得不提舞池的地板。这个地板大有来历,叫做弹簧地板。所谓弹簧地板,就是舞池地板并不铺实,下面有汽车钢板,当男女舞客在这种地板上随节奏而跳动时,感觉自己的脚下如同踩上了弹簧,那微微的反弹感觉让舞步显得格外的轻盈灵动。据史料记载,百乐门生意最为旺盛时,舞客的私家车从静安寺一路停到常德路,足有一二公里长。
上海还有不少建筑,虽然年代不算久远,但留存了很多市民的美好记忆。始建于1959年的沪西工人文化宫,曾是全市面积最大的园林式工人文化宫,承载着几代上海人的儿时记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只要一提起西宫,很多人会露出一脸向往、无比幸福的表情。因为对他们来说,那是学习、娱乐、休闲的好去处,甚至很多人的爱情都在文化宫“萌芽”。在西宫吃一两小笼喝一碗豆腐花,在湖上泛舟,在游乐园玩激流勇进,在花鸟市场买狗粮猫粮,成为不少人的集体回忆。(记者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