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感慨于林立的“上海高度”时,想没想过:建筑工人为什么不恐高?

2016-08-05信息快讯网

讯(记者 史博臻)最高、第一高……中国各地摩天高楼不断出现,一次次刷新城市的天际线高度。在上海,超过3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已有5幢,而100米以上的高层建筑多达1000多幢。今年,632米高的上海中心成为新的“中华第一高楼”,高320米的白玉兰广场将在虹口建成,刷新上海浦西的高楼纪录。

当我们踏上这些高楼,透过玻璃窗俯瞰整座繁华城市,在感慨之余还可能产生一种生理反应——眩晕。对高度的恐惧,大家都不会陌生。即使不是自己,我们也都遇到过这样的人——走进透明观光电梯就必须紧贴门口站着,或是访客在楼下呼喊,却不愿在窗口向下挥手。民间常用“恐高症”来自嘲或是揶揄别人。那么,有心人便会好奇:难道这些高楼的建设者都是不恐高的吗?

非也。建筑工人除了力气大,其他和常人无异,而且建设单位在招人时也不会加附一条——“不恐高者优先”。上海建工集团总工程师龚剑向记者解开了谜团,原来他们在空中搭建了“移动屋子”,让高空作业建筑工人在“屋子”里作业,当然没有恐高之虞。他还强调,“地面”拼接十分严实,一粒小螺丝都掉不下去。想想看,在几百米空中掉下个锤子、斧子,杀伤力将十分惊人!

“移动屋子”的研发凝聚了颇多心血,从东方明珠算起,它已发展到了第六代,并为造型独特、结构复杂的上海中心建造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龚剑透露了一个好消息,“移动屋子”所依托的核心技术——由上海建工集团承担的“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千米级超高层建造整体钢平台模架及输送泵装备研发与示范”课题近日通过国家验收,包括千米级超高层建造液压爬升整体钢平台模架装备,以及混凝土输送泵装备两方面的研发。这是国内首个关于“千米级”高楼建造的科研项目,为直上云霄的超高层建造创造了近似地面的施工环境。今后只要是建造高层或超高层建筑,都可以用上这一国产新技术,不仅价格比国外便宜,而且更安全,功能也更强大。

验收结论认为,新型技术可采取全封闭作业,降低了声、光、尘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构件可拼装实现了装备全面周转使用,施工还可以采用虚拟拼装等智能化仿真和智能化控制技术,降低了材料消耗。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