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愚园路上老公房变祥和 之前因矛盾闹了20年
愚园路是上海市中心一条幽静的马路,马路两旁有捷克式、西班牙式,还有英国乡村式洋房,加上中西合璧的新式里弄,风情万种。这里的627弄是一条不起眼的小弄堂,弄堂深处有两幢老公房。老楼红砖外墙透着清爽,弄堂内道路整洁、花木扶疏,宣传栏、晾衣架、停车棚、健身道等设施一应俱全,居民们或散步锻炼,或下棋交谈,眼前所见一派祥和。
但你根本想不到,这两幢老楼曾发生过闹哄哄的大事情,且一闹就是20年。最严重时,小区门口挂着条幅、墙上漆着标语“控诉”,居委会干部一踏进楼就会被居民骂出来……究竟为了什么事情,老楼居民会有这样激烈的反应?又因为什么,老楼会变成如今这般模样?
结怨
“这两幢老楼原来可不是现在这样子。”静安寺街道愚谷邨居民区书记邬贾平说,这两幢楼始建于1958年,原来是四层的老公房,上世纪80年代初加盖了一层,变成五层,总共4个单元,住着100户居民。
50多年的老公房,居住条件自然不是太好。“每户人家居住面积也就10多平方米,而且不成套,朝南是房间,出门是走廊,对面才是厨房和厕所。厨房窄得转个身都难,厕所更简陋了,两家厕所之间的隔板就是块木板抹上黄泥,老鼠四处乱窜。”
条件虽差,但好歹也是房子,100户居民就这样将就住着,倒也相安无事。但上世纪90年代中期,商业体“协和广场”一期工程的施工建设,打破了这里的宁静。
“协和广场”一期位置就在两幢老房的南侧,20多层高的商务楼建成后势必影响老楼居民家的采光。更重要的是,随着“协和广场”一期的打桩、施工,老楼出现严重的房屋下沉,墙面与屋顶开裂,还压坏了埋在地下的下水管与粪坑管。本来就容易积水的底楼,一下雨更雪上加霜,楼内常年停着抽水泵,即便遭遇普通雨量,这里也至少积水20厘米。
当时,100户居民中有93%强烈要求开发商实施房屋拆迁或拆落地原建。
拆,还是不拆,并不是由居民意见决定的,需要专业证据说话。街道与开发商请来的权威专业机构评估后认定,这两幢房屋属于一般性损坏,不是危房,不符合拆迁或拆落地原建条件,给出的意见是“对房屋进行修缮”。
无论修缮或拆迁,资金都由开发商协和公司支付。此时,协和公司强调只认专业数据。但大多数居民对这一结果并不接受,再加上协和公司对于解决矛盾的态度不太积极,其他补偿都无法落实……
“怨”,就这样结下了。
僵持
2006年,“协和广场”二期工程开始动工,两幢老楼居民的不满情绪再次爆发。小区墙面上至今还留着当年居民们油漆“控诉”标语的痕迹,持续多年的居民上访当时频繁到一月一次。
其实,静安寺街道和静安区政府一直试图解决这件事情,多次请专业检测机构检测,得出的结论都是一般性损坏,建议修缮;与居民和开发商也反复谈判,但经常是今天谈好了,过两天又反悔。
“一方面,开发商态度不积极,一直未拿出可操作的解决方案,甚至过去达成的一些协议或承诺也没兑现,资金问题可能是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居民中存在一些不合理诉求,如对经济补偿开价过高、提出各种无法解决的个性化需求,包括公共部分重新分割、违法搭建一并维修等,以及居民对补偿方案出现‘内讧’……此外,大多数居民仍希望拆迁或拆落地原建,导致谈成的方案一次次被推翻。”静安寺街道工地专属干部唐文平说。
2008年,静安区建交委曾与协和公司制定过一个“置换方案”,将两幢老楼居民置换到其他区域,但最终只有居住在底楼的9户接受方案,大部分居民还是坚持要求拆迁。
随着周边地区的建设发展,附近房价走高,居民们怨气越来越大,矛盾也越积越深。
愚谷邨居委会627弄块长张基础还有1年就要退休了,他做这两幢老楼的居民工作有10年,深有感触。老张说,当年得知自己负责这两幢楼的居民工作,大家都说他“中奖”了。“居民情绪对立严重时,上门做工作的居委干部走进楼就会被骂出来。”
但两幢楼的居民们就“认”老张。以前一下雨,老张第一个往这里冲,挽起裤管、蹚进污水,拿着抽水泵埋头排水;居民家里有啥困难,老张知道后都会上门了解情况,想办法帮忙解决。
“尽管矛盾暂时无法化解、居民生活条件暂时无法改善,但希望通过我们居委干部的细致工作,尽量安抚居民情绪,让他们感觉到政府对这件事情持续的关注。”老张说。
破冰
一晃到了2012年,静安寺街道再次“攻坚”。
由街道、区建管委牵头建立“2 X”平台,X包括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维稳工作组、区信访办、派出所、物业、居委等多方面。静安寺街道社区党委副书记、愚谷邨居民带块领导陈跃明说,原来各股力量都是各自为政,现在街道牵头,形成合力,化解矛盾。同时,再次聘请了社会专业机构对两幢老楼开展入户勘探。
根据房屋受损的检测报告和入户勘探的实际情况,专业机构编制了房屋维修的设计方案、施工方案和资金预算,并给出修缮意见。两幢老楼部分居民仍不同意修缮,也不认可专业机构对房屋损坏程度的定性。至此先后已有三家社会专业机构在勘察过后得出同样结论——一般性损坏。街道主动提出:由居民出主意聘请专业机构进行检测,检测什么,也由居民说了算。
2014年初,街道再次启动以居民提出的“地基、结构、倾斜”为主的房屋检测。新报告很快出来,仍被定性为一般性损坏。这次,居民们信了。
但相信报告是一回事儿,同意修缮又是另一回事儿。大部分居民还是不同意修缮。街道决定先易后难,房屋修缮工作从相对损坏比较小的32号、33号开始。
2014年5月6日,对32号、33号居民楼的修缮工作启动。可推进之初,只有三分之二居民在施工协议上签字。邬贾平记得,第一天上午,施工队把毛竹扛进小区,准备下午搭设脚手架,可才吃了个午饭,毛竹就被几个居民扛出来丢在路边;施工队把毛竹扛回去搭上脚手架,站在上面施工,下面就有居民拿着锯子锯脚手架……脚手架用不成,施工队就扛着工程材料爬楼梯;居民没有全部同意施工,就“签一户、做一家”。
在施工中,32号、33号居民楼居民不断提出各种要求。居委会不怕麻烦,搭建了小平台,形成居委、施工、监理、维稳工作组、地区物业的五方联动。“居委会的接待站就设在老楼里,由居委干部常驻,采取‘一户一表’方式,记录下每家每户的诉求。每周三下午,居委会和施工队开例会,将居民诉求反馈给他们,尽可能根据居民要求进行设计施工上的调整。街道相关领导亲自挂帅,每月至少一次与居民面对面解决问题。”陈跃明说。
消融
2015年年中,32号、33号居民楼40多户居民家全部修缮完成,有户搬回来的居民还开心地放了一挂鞭炮。这下,前后两幢楼一旧一新,形成鲜明对比。不少34号、35号居民楼居民忍不住到修缮一新的邻居家参观。这一看,态度马上变了。
“正是有了32号、33号这个样板,对34号、35号居民楼的修缮工作好做多了。”邬贾平说,34号、35号修缮采取“集体签约、集体装修、集体回搬”的方法,一次签约率就达100%。
居民心中20多年的“冰山”慢慢融化:原来的“钉子户”成了房屋修缮的积极动员者,有居民对修缮细节不懂,他们经常帮着解释。今年6月底,34号、35号居民楼修缮完工,居民陆续回搬,从进场施工到修缮完成只用了3个月。
记者日前在35号1楼吴阿姨家看到:房间不大,但很温馨,厨房、卫生间干净整洁。吴阿姨很满意,她说比以前的老房子不知道好多少。不光做“里子”,街道还一并实施“美丽家园”建设,把修缮延伸到房子外面的老弄堂。
住在33号的刘阿姨在房屋修缮前,本想将老房卖了,可无人问津。在房屋修缮和小区整体改造后,她家老房一下成了“香饽饽”,几批买家开始竞价。但她舍不得卖了,她说:“如今小区环境这么好,我干嘛要卖呢?我要在这里养老!”
除了修缮房屋,街道还千方百计为居民的合法诉求进行最大争取。2012年后,静安寺街道多次约谈协和公司上海地区主要负责人。唐文平说,真是谈得很艰难,都不记得拍过多少次桌子、撂下多少句狠话。有段时间,老唐连对方的办公楼都上不去,因为“觉得不好意思”。
在反复交涉下,协和公司最终提高了房屋补贴:受损居民最高可拿到16万元,最低也可拿到近6万元。“这一房屋补贴标准目前是上海最高的。”邬贾平说。考虑到居民中的困难群体,街道还争取到70岁以上老人、大病重症患者、军烈属等特殊人群的优抚费,以及3个月的每平方米100元的居民过渡安置费等。
房子修好了,小区变漂亮了,居民心情舒畅了。曾挑头与开发商针锋相对的居民童老伯,现在一见到街道与居委干部就说“你们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