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舞者的成长让人惊艳

2016-08-11信息快讯网

 

在为期两天的决赛中,不少国内外选手表现出了令评委惊艳的水准。祖忠人摄

■本报记者 周敏娴

今晚,为期6天的第五届上海国际芭蕾舞大赛正式落下帷幕。来自16个国家的58位选手通过激烈的复赛、半决赛和决赛,角逐一名大奖,成人组男女金、银、铜奖,少年组男女金、银、铜奖,最佳编舞奖,评委会特别奖,最佳双人舞奖等11个奖项。各大奖项将于今晚在大剧院举行的闭幕式上颁发。

决赛前,评委会主席、德国慕尼黑芭蕾舞团艺术总监伊万·里斯卡和大赛评委之一、国家大剧院舞蹈总监赵汝蘅分别接受了本报记者独家专访。在慕尼黑芭蕾舞团担任艺术总监一职长达18年,里斯卡说自己也算是“阅赛无数”了,但是本次在上海举办的大赛,无论从组织上,还是效率上,都让他竖起大拇指。“我也很期待,在10-15年后,眼前这些孩子会有怎样的成长。”里斯卡感慨道,有了更多生活阅历之后,结合日趋纯熟的技术,让他对新生代的未来信心满满,“希望他们勇往直前、不要停止舞步”。

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总裁张哲告诉记者,好几位国际评委都向他表达了兴奋之情,没想到芭蕾在中国如此受重视,尤其像上海国际舞蹈中心等大型文化设施的建成,不仅促进了中国芭蕾舞的发展,辐射力已经影响到了国外。他说:“其实,我们的芭蕾舞很长一段时间里还是处于不断补课的成长期,只是近几年来,不管是演员还是教育都逐步接近国际水准。这种情况下,上海举办国际芭蕾舞比赛,无论对芭蕾事业本身,还是对国际大都市建设而言,都极为有意义。”

现代舞主题不只有“悲伤”一个选项

里斯卡告诉记者,他每到一处都会随身携带一本“宝贝”———观赛日记,上面记录了他在过去13年内,游历5个国家,担任11场比赛评委时记下的让他为之惊艳的优秀选手。今年,这本笔记本又增添了很多新名字。

“最让我惊艳的是,我从今年的亚洲选手身上看到了成长。”里斯卡说,不管是少年组还是成年组,本届比赛选手们动作完成度之高、之精准,让他不禁拍手叫好。此外,孩子们普遍都充满自信,里斯卡说这和老师的教导休戚相关,“评委们也一直在讨论,身为教育者,应该教给孩子们怎样的舞蹈”。里斯卡觉得很多老师找到了正途,就像他期望的那样,孩子们正在学着用灵魂舞蹈。

但是,话锋一转,里斯卡也发现了比赛中存在一个问题。“让我觉得很奇怪的是,但凡是古典芭蕾的曲目,孩子们脸上都带着欢乐的笑;可是一到现代舞部分,舞台上的他们一个个都愁容满面。”里斯卡说,也许是舞蹈的编排上出了问题,也不排除我们对现代舞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审美习惯:痛苦、挣扎、悲伤才是有深度的。“其实完全不用这样啊!”里斯卡说,现代舞选曲的范围很广,快乐、喜悦的情绪也可以用发自内心的舞步来抒发,他希望今后选手们可以更多拓宽自己选曲的领域,在表达深度的时候试试跳开“悲伤”这个单一选项。

评委们每天争论芭蕾教育到底该怎么做

“暌违9年的比赛又恢复了,说明上海的文化氛围越来越好了。”赵汝蘅笑着说,“但是我们也应当在比赛中看到我们和其他国家的差距。”

言谈间,可以看出赵汝蘅对中国选手的要求更严格。“俄罗斯和亚洲孩子本身的基本功水平就很高,从比赛一路走来,我可以明显感到他们整体技术方面的长足进步。”

“评委们不止点评比赛,空下来我们就凑在一起议论很多教育上的话题。”赵汝蘅说,这些世界顶尖的芭蕾舞教育工作者,每天不停地争论芭蕾教育究竟该“从艺术出发”还是该“从技术出发”;如何去培养孩子“自发地跳舞”而不是“听老师的话”……在她看来也是一幅颇为有趣的画面,意义也很大。“我自己也从这些孩子身上学到不少东西。”赵汝蘅说,孩子们的纯真表达,中国芭蕾未来的方向,都值得她为之努力。

诚然,比赛只是选手们走向职业道路的开始,今后的艺术征途还很远很长。“在这一刹那跳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了这一刹那付出的努力。”赵汝蘅在采访中再三强调,比赛的目的绝不是拿奖,而是选手可以通过舞台了解自己。和里斯卡一样,赵汝蘅也对选手的未来充满期待:“艺术和芭蕾之间要加上一个中点,因为现在的他们离艺术还有距离,但是千千万万的知名芭蕾舞者都是从比赛里走出来的,我期待这些孩子们的未来。”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