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民办社区公益食堂 “幸福食堂”让老人倍感幸福

2016-08-16信息快讯网

 

“幸福食堂”的创办人曾少峰(左)为前来就餐的老人盛饭菜。本报驻鄂记者钱忠军摄

■本报驻鄂记者 钱忠军通讯员 周钢

武汉市民曾少峰不以盈利为目的创办社区“幸福食堂”,为5个社区3000多位老人提供低价助餐服务,解决了这些社区的老人特别是高龄老人、独居老人的吃饭难题,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武汉民政部门将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在全市推广幸福食堂,鼓励有需求的社区免费提供场地、给予减免水电费等支持。

10元让老人吃饱吃好

中午11点多,家住武汉市硚口区发展社区的78岁老人蔡褔生,像往常一样,没有做午饭,而是直接去社区“道能幸福食堂”就餐。他花了不到8元,吃了清炒冬瓜、花菜烧肉、烩三鲜和一块烤鸭。

蔡福生一边慢慢嚼着饭菜,一边和其他老人聊天。他从幸福食堂开业起,就每天在这里吃饭。

蔡褔生告诉记者,以前和老伴一起在家做饭时,做一个菜嫌少,做两个菜又多了。幸福食堂一日三餐有20多个品种,很适合老人口味,比在家里吃得要好多了。而且每月只要在饭卡里充上300元,食堂送他200元,一日三餐,相当于只需10元。

饭后,蔡褔生围观两位老人下象棋,最后心满意足地回家睡午觉。

当天气温高达39摄氏度,食堂内空调凉风习习。中午,前来就餐的老人络绎不绝,记者粗略统计了一下,大约有40多位老人前来。菜的花式品种超过了20个,荤素搭配齐全。老人按需点菜,刷卡用餐,绿豆汤、稀粥、西瓜任意取食。

公益食堂得到各方支持

幸福食堂由从湖北孝感大悟来武汉打拼、创业有成的“湖北最美志愿者”曾少峰创建的武汉道能义工服务中心开办,到现在已扩展到5家,还有2家正在筹建。记者所到之处,老人们均异口同声夸赞曾少峰为他们办了一件大好事。

2012年底,曾少峰跟志愿者们在武昌南湖做公益活动时,碰到一位儿子在广州工作、孤身一人在武汉生活的老婆婆,她告诉曾少峰买菜做饭烦琐辛苦,只能靠吃馒头过日子。老人的情况刺痛了曾少峰的心,他想,如果有一个专门让老人就餐的食堂多好!

曾少峰调查发现,这也是老人们的普遍需求。他于是找到武汉市民政局,谈了想为社区老人办公益食堂的想法,得到了鼓励支持。

经过3个月的筹备,2013年3月,首家接待老人的幸福食堂在硚口区发展社区开张,受到社区老人的欢迎。

武汉拟推广“幸福食堂”

发展社区幸福食堂的成功,让曾少峰信心大增,他说服妻子接手公司业务,自己则专心打理幸福食堂。

幸福食堂又先后在老人比较集中的武汉市营北社区、电力新村社区、彭刘杨社区以及人和天地社区复制开办,目前5家食堂吸引了超过3000名65岁以上的老人前来就餐。

幸福食堂的成功吸引了不少模仿者,然而不少人以失败告终。对此,曾少峰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幸福食堂的模式具有可复制性,但需要一些条件。

首先食堂绝对不能把老年人当成盈利目标客户。曾少峰介绍,目前5家幸福食堂3家保本,2家每月亏损,亏损均由自己承担。但他认为只要把对老人的服务做好了,把这个公益品牌做响,再在市场上寻找利润,完全可以有自我造血持续发展能力。

再就是离不开社会各方特别是政府与街道和社区的支持。曾少峰说,包括幸福厨房、餐厅等在内的场地、设备等大量硬件成本都由社区无偿提供使用,免去了大量硬件成本。

而来自社会各界的2万多名义工和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大大降低了食堂的运营成本。除了到食堂帮厨外,志愿者们还经常为老年人提供“爱心餐”送餐服务,开展集体生日会、户外郊游等活动。

曾少峰说,做公益光有情怀远远不够,更要有持之以恒的责任心。他自己经过多年打拼已经衣食无忧,应当感恩回报社会。

武汉市民政局局长许甫林认为,幸福食堂具有可复制性,为政府解决了一个为老服务的重要环节。他表示,武汉民政部门将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在全市推广幸福食堂,鼓励有需求的社区免费提供场地、给予减免水电费等支持。

(本报武汉8月15日专电)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