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隐逸的上海古镇 为什么要成为“文教小镇”
这几年,张堰镇单单砸在古建筑保护方面的钱就有数千万元之巨,比如修缮回购走马楼、第一楼、卢家祠堂、钱家祠堂、钱培名古宅、秦望山下的506仓库等。但是,张堰镇并没有想要对古镇进行旅游开发。
张堰老街
一大早,李寅初在“大镜堂”醒来,展开不久前创作的山水画《张堰千年雅韵》,拿起鸡毛掸子轻轻地掸了掸,推开窗,打开门,一缕新阳照在张堰老街上,一切都那么安安静静的。
张堰镇范围内的生态林
“大镜堂”原名卢家祠堂,幽隐于上海远郊金山区张堰镇。一壶清茶,三五知己,偷得浮生半日闲;清幽淡泊,品味艺术,心香一瓣在玉壶。在这里,艺术的灵感总是不经意间就涌了出来。
卢家祠堂变身“大镜堂”,南社蜚声海内外,走马楼修旧如旧……这两年,张堰镇也在悄悄地拿起“鸡毛掸子”,轻轻地拂拭掉历史的千年尘埃,把一系列古建筑修缮保护起来,并将这擦拭干净的“珍珠”精心串起来,吸引诸如著名海派画家朱鹏高、李寅初等近百名艺术家到此创作、雅集。
张堰古镇上的老建筑“走马楼”。
这几年,张堰镇单单砸在古建筑保护方面的钱就有数千万元之巨,比如修缮回购走马楼、第一楼、卢家祠堂、钱家祠堂、钱培名古宅、秦望山下的506仓库等。但是,张堰镇并没有想要对古镇进行旅游开发。那么,这赔本的买卖到底值不值?
“可能我们暂时还没想明白这些古建筑能干什么,但看清楚的是它们的价值,一旦损坏就不可重塑,所以就先保护起来。”张堰镇党委书记钟美龙这样说。
张堰,上海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一,古称赤松里,早在春秋时期就已聚成村落,迄今已有千年历史。因其文化底蕴深厚、商贸交通发达,曾被誉为“浦南首镇”。作为近代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全国性革命文学团体南社主要策源地,南社文化已成为上海对外文化交流的一张重要名片。
尽管拥有如此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禀赋,但张堰镇一直以来都显得特别安静。或许正是这不慕虚名,才让其今天能够在特色小镇建设中水到渠成地找准自己的定位——文教小镇。
纵观那些搞旅游开发的古镇,往往给人千镇一面的感觉,甚至连旅游纪念品都是如此的同质化。那么,一直“藏着”的张堰,如何避免走上千镇一面、泛商业化的老路?
“打造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各界名人隐居之所、各类智库聚集村落、青年才俊创客创业之地。”从2010年,张堰镇就已经开始思考这块作为金山区后花园的风水宝地的定位,从特色个性新市镇,江南水乡名镇、文教魅力小城,直到今天的文教小镇,张堰镇的思路逐渐明确、清晰。
东至松卫南路、南至漕廊公路、西至松金公路、北至金张支线,4.11平方公里的文教小镇核心区域之内,可谓资源禀赋得天独厚。比如,1100年历史的历史风貌保护区、1104亩的现代教育园区、张堰镇新市镇。再比如,千年古镇文化、百年南社文化、一镇一品木兰拳文化、乡邦文化。
落户在张堰镇上的中侨学院
如今,随着优质教育资源的不断汇聚和现代教育园区的深入推进,张堰已经成为优质教育资源集聚的上海小镇。随着中侨学院二期的推进和多所职业院校的落户,职业教育园区正徐徐铺展开来。越来越多的优秀学子,将沿着姚光、高锟等先贤的足迹从这个小镇上走出来。
“比起其他的古镇开发,我们也许晚了30年,但晚一点不见得是坏事,我们不能毛躁。”采访中,钟美龙多次提到的三个字就是“不毛躁”,一如这个小镇的性格。
“沧海桑田秦汉开堰留溪客,南涯洞天唐宋筑楼引仙人。”这是朱鹏高为张堰写过的一副楹联。或许,安静、不毛躁,就是这个千年古镇一直以来的秉性吧。张堰是秦汉时期重要的盐仓基地,传说二千年前的西汉开国功臣张良功成身退,曾到此隐居,唐宋时期这里也聚集了众多道家仙人。到了近代,张堰人高天梅会同柳亚子、陈去病就在此策议成立南社。乃至现在,很多乡邦文化爱好者,也多喜集会于此。
位于张堰镇上的南社纪念馆
张堰镇政府出资回购,用一年的时间将卢家祠堂重新修缮。修缮后的祠堂共有400多平米,包括一个100多平米的书画展厅以及书画家的创作室和房间,能同时容纳8—10位书画家入驻。如今的卢家祠堂被挂上了“大镜堂”的门匾,成为上海华侨书画院和海上书画院的创作基地。
接下来,干祖望祖居修缮后,将建立一个中医药博物馆,同时将成为沪上名老中医讲座、坐堂问诊、学术研究的重要基地……
去年10月,市政府就推进本市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与更新利用工作提出实施意见,张堰位列其中。张堰镇将积极借力社会资本,以上海城投为主体,结合自身定位,积极引进多元化社会开发主体,为古镇保护开发提供了坚实保障。
随着越来越多的古建筑被拂去尘埃,张堰镇也将迎来更多的文人墨客,艺术名流。也许有一天,你走在这个小镇的古街上,就可能与哪位艺术大师擦肩而过、相视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