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追逐国际一流创新人才再提速
■本报记者 钱蓓
来自公安部门的外籍人才引进数据显示,自去年7月1日起,上海共有291名外籍高层次人才申请办理“永久居留”,他们中近一半是企业法人代表、总裁、董事长、首席执行官、总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还有医生、飞行员等高端行业从业者;他们所在公司注册资金超1亿美元的占15%,注册资金超1千万美元的占30%。
人才“20条”去年7月上线后,上海加快了追逐国际一流创新人才的步伐,时时关注人才对新政的“用户体验”,继续思考引才、用才、评价人才和服务人才的机制和举措。科创中心建设加速,人才政策适时升级,“20条”扩容成“30条”,释放出新一波政策红利。
上海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聚辰半导体 (上海) 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浦汉沪顺利办理了5年有效期的工作类居留许可,并加注“人才”。工作满3年后,单位可推荐他直接申请永久居留。去年7月1日以来,上海共有125名符合衔接转化机制标准的外籍人才办理了加注“人才”的工作类居留许可,浦汉沪这样年过60周岁的有30人。
上海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怎样为他们提供长期稳定的居留预期? 人才“20条”提出的职业清单制度给出了明确的引才框架:对重点支持的领域、行业制定科创职业清单,对清单内企业需要引进的外籍人才,畅通从就业居留身份向永久居留资格的转换机制,并进一步缩短审批时限。 ▲ 下转第九版聚才引智加快建设科创中心
目前,市人社局、科委、经信委、商务委、公安局等部门共同研究制定的职业清单名录已经对外公布,上榜企业共有6645家,包括高新技术类企业、战略新兴类企业、外商投资研发中心,服务科技创新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贸易型总部、总部型机构等。清单每年定期变动。聚辰半导体榜上有名,浦汉沪作为清单所属单位聘雇并担保的行业高级专业人才,打破了过去的60周岁年龄限制,被顺利引进。
“20条”在人才引进方面成效显著,“30条”则强调要实施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海外人才引进政策,同时充分发挥户籍政策在国内人才引进集聚中的激励和导向作用。“30条”描绘了更加清晰的本土人才需求肖像,即“重点引进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紧缺急需人才,优先引进重大科学工程、重要科研公共平台、大科学研究中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高层次人才”。
谁来决定用什么样的人
2015年7月,第五批上海市“千人计划”引进人才确定,上海化工研究院引进了美籍专家施耕宇博士。今年4月,施耕宇获批第12批国家“千人计划”引进人才。施耕宇曾供职于国际知名石油化工催化剂公司,担任全球业务经理等要职,在聚烯烃催化技术领域耕耘20余年,是单活性中心茂金属催化剂领域国际知名专家,拥有丰富的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经验。
上海化工研究院迫切需要打开单活性中心茂金属催化剂市场,但是目前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单活性中心催化剂的聚烯烃工业化生产基本为零。依托张江国家科技创新项目“聚烯烃金属有机催化创新能力提升”,上海化工研究院引进施耕宇担任高级技术顾问,在新一轮产业升级竞争中抢得了先机。上海化工研究院介绍,施耕宇的加盟提升了该院的研究开发实力。施耕宇与该院有机所有机催化团队合作成立企业,面向国际国内市场推进单活性中心茂金属催化剂产品化。一年多时间里,施耕宇以技术解决方案提供者的角色,与该院有机催化团队一道,累计完成研发项目21个。
人才政策的意义,正是帮助上海“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在“20条”的基础上,“30条”高亮标示中央对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深化“20条”中改革方向正确但人才获得感还不太强的政策,深化“20条”没有涉及但实践中用人单位和人才都特别关注的政策。比如,在符合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等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实施岗位聘任、考核评价、收入分配等管理权下放;高校、科研院所在编制限额内自主引进人才,编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主管部门不再进行前置备案和审批,引进人才到岗后向人社部门备案;消除对用人主体的过度干预,取消一批在人才招聘、评价、流动等环节中的行政审批和备案事项。再比如,推进人才分类评价,支持用人单位自行探索评价要素和评价标准,等等。
判断人才“成色”用什么标准
判断人才“成色”,人们最习惯的方式是看学历、看资历、看职称,但这些“必看指标”可能都不足以反映人才的真正水准。科创中心选才用才,既要保证“水准之上”,又要能够不拘一格。两个版本的人才政策对此都下了一番工夫。
“20条”初涉职称制度改革,提出开辟高级职称评审“绿色通道”,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可以把国外专业工作经历、学术或专业技术贡献作为参评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依据,不受本人国内任职年限限制;在科技创新工作中业绩成就突出、成果显著的优秀中青年工程技术人员,可打破学历、任职资历要求,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职称。
市人社局介绍,去年,全上海有5人通过“直通车”方式取得高级职称,其中正高1人。今年,张江一家医药公司的创业者正在参加高级工程师 (教授级)评审。去年,上海有7人突破学历或资历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审,今年在有关试点领域已有18人破格进入评审程序,比如某集成电路公司的研发主管,破资历参加工业生产类高级工程师(教授级) 评审;某集团公司的一名技术骨干,破学历参加高级工程师 (教授级) 评审。此外,外语和计算机不再是职称评审的前置条件,过去的“敲门砖”和“硬杠杠”现在被调整为用人单位的岗位任职要求,比如,一家大型建筑设计集团认为员工必须具备一定的外语和计算机水平,当然可以将之列入聘任条件,而另一家以小高层建筑、道路小区设计为主的小型建筑设计所,完全可以用其他条件代替外语、计算机的要求。
对于人才评价制度的改革,“30条”作了更深更广的拓展,最终目的是“出台管用、有效、实在和符合规律的人才措施”。因为上海深知,有什么样的人才队伍、人才队伍处于什么水平,决定了科创中心建设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