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海塘能否携手钱江潮申遗

2016-09-21信息快讯网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大自然的伟力造就了天下独有的钱塘江涌潮,而为抗拒潮水入侵,千百年来浙江人民在河口两岸修筑了钱塘江海塘。钱塘江海塘与钱江潮共同成为自然与人文相映的两大遗产。

钱塘江海塘作为我国古代伟大工程之一,不仅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价值,还有水利、科技等方面的现实借鉴意义。19日,在以“钱塘江海塘保护与申遗”为主题的2016年杭州文史论坛上,来自国内文史、水利、申遗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发掘钱塘江历史文化资源,推进海塘的研究、保护与申遗工作开展深入探讨。

海塘修筑凝聚工匠精神

杭州“因湖而名”“因河而兴”,也“因塘而存”。“塘”就是钱塘江海塘。钱塘江出杭州湾入东海,全长约668千米。杭州湾的喇叭口形河口及潮汐现象造就了钱塘江涌潮。因为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钱塘江河口容易遭受台风暴潮袭击,而杭嘉湖平原及淞沪地区地势低洼,一旦受灾,损失巨大。

浙江省钱塘江管理局局长徐有成介绍:“从南宋至清末 (1130年至1911年) 的782年间,浙江沿海发生潮灾216次,差不多三四年一次。”

千百年来,为抵御洪潮灾害,钱塘江河口两岸修筑了不同类型的海塘。据记载,现在的杭州城在秦汉时为大片水面,东汉开始筑土塘防范江潮,但时常坍塌,至中唐仍有潮水涌入城内。五代时,吴越王钱镠修筑了捍海塘,杭州“潮患频仍”的困境得以缓解。宋元时期,杭州成为全国的经济和文化中心,被誉为“人间天堂”,对海塘的修筑更加重视。明清以来,江南物阜民丰、财富集聚,修筑钱塘江海塘更是上升为国家工程。

“可以说,钱塘江海塘对杭州而言,是守护城市生存与发展的坚强卫士。”杭州市政协主席、杭州市文史研究会名誉会长叶明表示。

据了解,钱塘江古海塘现存明清以来修筑的塘线总长317千米,除去山体,实长280千米。在历代的海塘建设中,逐渐形成了高标准意识,希望海塘的修筑能够永久有效抵御无休无止的钱塘江大潮冲击。

“我们能明显感受到浸润其中的工匠精神:不惜工本、精益求精。”杭州市政协文史委特聘委员姜青青说。

“水上长城”亟待加强保护

杭州现存钱塘江古海塘中,除了西江塘仍作为一线海塘发挥着防洪的重要作用外,其余基本随着治江围垦“退居二线”,古海塘正面临着自然侵蚀和人为侵害。“目前,部分古海塘虽被列为文保点,但保护只落实在局部,未被列为文保单位的大量古海塘遗址处于自生自灭的状况。另外,部分新发现的古海塘,因为没有及时认定,未引起社会的关注。”徐有成说,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加大保护力度、扩大保护范围,钱塘江古海塘这一人类伟大遗产将难以继续保持其风貌,其原有的文化基因也面临消失。

“建造历史悠久、建筑工艺复杂、文化遗存丰富……钱塘江古海塘这座‘水上长城’所承载的文化价值不言而喻,申遗的目的是用世界的力量共同保护全人类的遗产。”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李孝聪认为,利用海塘保护人类聚落与耕作土地,属于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杰出范例。钱塘江海塘的保护与申遗工作不但需要重视留存的海塘实物遗产,而且应当关注记录海塘的图籍文献,作为以海塘为标志的世界文化遗产整体来运作。

“在杭州西湖、大运河刚申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形势下,钱塘江古海塘在近十年内被推荐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可能性极小。”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工程师李云鹏发出了不同的声音。但他认为,钱塘江涌潮与古海塘两个遗产相互依存、协同演变,可以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相比世界文化遗产,国内有条件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项目则不多。”专家表示,如果钱塘江潮涌与古海塘遗产有机整合,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在短期内被推荐申报的可能性非常大。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