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意见:中小学生科学素养教育要克服应试倾向

2016-10-14信息快讯网

当前各类科学竞赛名目繁多,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原副所长李承森却对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有些担忧,提出了“中小学科学素养培养卡在哪里”的问题。

专家意见:中小学生科学素养教育要克服应试倾向-信息快讯网

在李承森看来,中小学把科学素养教育简化成让学生做填空题,是给培养创新精神画地为牢。从创新的角度说,这种认识是有道理的。我国基础教育的科学课程标准,既要求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也要求重视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李承森的话并不是在否定科学基础教育,而是指出了科学课教学的应试化倾向。创新教育必须建立在对已知科学常识和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基础之上,如果学生连科学常识和方法都不懂,那也就没法发展创造性思维了。

结合“中小学科学素养培养卡在哪里”的问题看,目前我们要思考的重点是,中小学到底怎样做才能落实科学课程标准,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我认为,学校有这四个方面的事情要做。

其一,要认识到科学课教学中实际存在的应试倾向所造成的危害。譬如,有的学校为了追求短平快的教学效果,不惜花重金购买实验课件,为教师提供实验课所需的视频资料,把科学实验教学从过去的“黑板上做实验”变成了“课件上做实验”。结果,学生的考试分数可能提高了,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却降低了。走入应试歧途的科学课难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其二,努力落实科学课的教学标准,在重视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必须要重视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具体来说,学校应该建设好物理、化学和生物科学实验室,实实在在开展好科学实验的教学。要让学生通过亲自做实验掌握实验程序,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和理解实验效果,体会和认识实验课的意义和价值。

其三,有的学校只注重课本上的科学知识和原理教学,忽视了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得科学教育变成了单纯为应试服务的工具。要改变这种状况,学校就要主动想办法拓展教学手段,做好校本课程的设计和开发,让校本课程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譬如,某校通过“化学物品的储藏和使用安全”的校本课程,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有关的化学知识,还让学生了解到某些化学物品的危害,从而把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提高了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四,科普教育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除了做好以上几方面的工作外,还应当重视科普教育。例如,有计划地邀请科学工作者进校做科普讲座,购买科普图书供学生阅读,建设科普类电子图书馆,开发科普校本,与社区联合开展以科普为内容的活动,等等。

总之,从科学课教学的角度说,培养科学素养指的是让学生后天习得科学知识,形成科学探究的态度和精神。培养科学素养是全面发展学生整体科学素质的核心。中小学应当在注重科学知识教学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主动克服应试倾向,积极拓展渠道,严格按照科学课标准开展科学素养教育教学工作。

 

【科技文摘】上海公民科学素质再居全国首位
上海中小学今开学 奥运元素融入第一课
全国中小学在建塑胶跑道已停建近半
上海中小学教师职称“天花板”被突破
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改革
明天上海市中小学将开展防空防灾疏散演练
中考改革来了!教育部:中考的考试科目,内容将改变
让学生在流行音乐中看到生活
沪质监:多批次学生用品抽检不合格 真彩圆珠笔上榜
全国首个“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试点基地”挂牌
双创教育:是凤凰涅槃的良机?
上纽大科学家揭示最新研究成果——大脑神经元帮人类过滤无关信息
放学后体育课怎么办? 上海市政府买服务学生得实惠
全日制与非全日制教育学考研,看教育部怎么说
2016上海科学会堂秋季草坪音乐会举行,女科学家旗袍秀显风采
“未来工厂”改变就业和教育
中国第七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凯旋
学生“秋游季”又至 如何与自然科普“嫁接”?
教育部发布留学预警信息 美一高中涉嫌欺诈中国留学生
“恐狂症”源于偏见误传 “狂犬病超长潜伏期”不科学
加快构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国考计划招录2.7万人 税务系统招录人数占六成
中共上海市委常委会决定:10月20日召开十届市委十三次全会
【科技文摘】一份让科学家绝望的探索名单
创客教育先从“造物”开始
上海市学生运动会昨天开幕
校园快递行业发展报告:大学生人均年收包裹16个
15位学生携作品亮相上海时装周
考虑教育问题,别忘了“人的本能”
读陈平原<六说文学教育>:文学教育重灾区非大学
“蓝天下的至爱”-----为中西部地区贫困学生脊柱侧弯进行免费筛查公益项目将造福中西部地区贫困学生
学生最需要、也最缺乏“社会责任”和“实践创新”
上海民办中小学不得提前招生 外籍人员子女招收政策不变
无出汗不体育!沪中小学将试点体育运动休整室
2016世界生命科学大会在京召开
每天两次眼保健操须纳入中小学课表
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当与时俱进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