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约78%的借书卡在"沉睡" 唤醒沉睡的借书卡

2016-10-20信息快讯网

据《劳动报》报道,曾几何时,到图书馆借一本好书,让很多同事或同学羡慕不已。现如今,各级图书馆的设施越来越豪华,图书品种愈发多样化,却反而有相当一部分借书卡处于“沉睡”状态。

据记者了解,截至2015年底,全市公共图书馆有效读者证的持有量达377.8万余人,但去年一整年,曾有过借书记录的读者,仅有82.9万人,占比21.9%。如何唤醒“沉睡”的借书卡?记者对此进行了一番调查。

约78%的借书卡在“沉睡”

根据市图书馆在今年发布的阅读报告,近年来全市图书的流通量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2010年,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图书外借量为2253万册次。2015年,这一数字达到6326.9万册次,较去年增长8%。2014年,这一数据更是同比增长了30%。

阅读数据的显著提升,一方面与“书香社会”建设、市民阅读热情提升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本市公共图书馆“一城一网一卡一系统”服务体系建设的同城效应。上海市中心图书馆“一卡通”服务体系2010年底建成,截至去年底,“一卡通”服务体系总计258家机构,服务网点数达304个。

目前,有效读者证持有量达377.8万有余,读者来源覆盖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但同时有些尴尬的是,去年共有82.9万人借过书刊,借阅量最大的一位读者借过3181册,相比将近400万的总基数,借书看书的人群明显偏少。

在一些高校当中,图书的借阅人次、册数,在最近几年也不是很理想。上海、北京、武汉、南京等地的高校都有统计数据表明,图书馆的借阅量在下降,2011-2014年,复旦大学图书馆的借阅量都有下滑。南京一家高校的课外阅读调查结果更糟,绝大多数学生去图书馆的主要目的是上自习,其次才是借书还书等,不少借书卡处于“沉睡”状态,甚至有的师生进入学校后便没有进过图书馆。

在营造全民阅读氛围的当下,绝大多数的借书卡在“沉睡”,无疑也在表明,有更多的书籍无人问津。

数字化冲击?过程繁琐?

借书卡的活力不足,与当今数字化阅读的冲击有相当一部分关系。记者在上图随机采访了几名借书的读者,有人表示,如今确实在增加阅读电子书的比例,“如果能够下载一些书到手机上,当然也就不会再跑过来借书。”

在图书馆,特别是高校的图书馆,相当一部分读者借书,是为了进行理论研究,或者是帮助自己撰写论文。在上海图书馆的资料查询区,正在为职称论文查询资料的高先生对记者说,随着电子资源开放下载,不少人坐在电脑前动动手指、鼠标,就能下载、打印自己需要的内容,“也就放弃了借阅一些笨重书籍的机会。”

此外,为了方便读者、促进读者借阅图书,一些24小时开放的自助图书馆、借还书亭在街头出现。从实际效果来看,这类自助借书亭的使用率也不是很高。

以上海图书馆广场东侧的一处自助借书亭为例,里面放置着各类书籍,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军事、经济、语言文学、生活等。一位安保人员表示,一般只有没开馆前和闭馆后才有一部分人来,他们大多是趁着上下班方便来还书的。

记者观察发现,里面的书籍以养生类、“心灵鸡汤”类及一些历史文学类为主,有些还较为冷门生僻,对读者来说吸引力不是很大。住在嘉定南翔的职工冯建章,当天在图书馆借了5本书,“这类书籍的内容不用看也能猜个差不多,网络上、微信上平时都有转发。”

相对复杂的借书流程,也是一些读者不太愿意借书的原因。“图书馆图书分类较为繁细,刚好碰到一本自己喜欢的书还好,如果是专门去找一本书,还是要费一些精力的。”冯先生说,一些新建的图书馆,图书分布很广,“为了一本书,有时候要走几十米,跑来跑去,脚都走累了。”

书店借新书模式浮现

为了唤醒沉睡的借书卡,让更多人喜欢阅读,多读书、读好书,各级各类图书馆想了不少办法。

上海图书馆采购过一批电子书,但有一部分属于《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一类,既不会淘汰,也不是畅销新书,反而让读者对电子书产生厌恶的情绪。可以说,图书合不合读者胃口,非常关键。

在繁华热闹的港汇广场5楼,一种名为“你选我购”的借书模式,在新华书店悄然推行了2个月,却很受读者欢迎。在一个工作日下午,记者前去采访时发现,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内,就有5位读者拿走了刚刚拆开塑封的新书。

在附近一家房地产公司上班的白领王小姐,借了一本杨绛先生的名作《我们仨》。“本来还想借另外一本,但这种新书有规定,某一本书借出去5本之后,就不能再借了。”王小姐说,自己在大学读书时很喜欢逛图书馆,但现在工作繁忙,到了周末就想宅在家里,已很久没去图书馆,“听同事说这里有新书借,我就跑过来了。我觉得借书、还书的流程更为正式、严肃,可以督促自己把一本书读完。”

这一活动由新华书店和徐汇区图书馆共同打造,徐汇区图书馆馆长房芸芳介绍,读者在那里可以借阅不超过3本,且总价不超过100元的书籍,一次借阅28天,读者将书直接归还至书店后,徐汇区图书馆就会买下这些书作为新馆藏。

截止到14日,已经有1045人累计借阅了2102册新书,借阅最多的一个人,已经去借了15次。“从目前来看,经常来馆的人群还是以老年人和青少年儿童为主,我们也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年轻白领借书看书。”房芸芳说,“目前试行了2个月,平均每天都有十几个人去借书,而且,港汇附近有很多写字楼,中午时候,经常能看到借书、挑书的人,绝大多数都是附近的年轻白领。”

把书籍递送到读者手上

供需不对称的情况在公共图书馆日益显现———一边是部分采购图书长期无人借阅,变成“僵尸书”,另一边是读者抱怨“借不到好书、新书”。

上海图书馆也有类似活动推出。连续两年的上海书展,上图都与外文书店合作,读者可以在那里借阅新书。在借阅期满后,上海图书馆也会把这些书买下来。据了解,目前有一批实体书店、咖啡馆,都希望与图书馆联手,推出借阅图书功能。

上海图书馆的相关负责人梁盨老师表示,这种“你荐我购”的模式,在今年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读者推荐了1000多种书。“大众类的外文图书,由图书馆采购,不一定符合读者要求。读者推荐、借阅之后,我们再购买,纳入馆藏,扩大了图书馆藏书、购书的比例,也可以提升外语图书的利用率。”

梁盨介绍,在上海图书馆的官网、阅览室、外借处,也都设立了“你荐我购”的表格,“读者可以将心仪的图书勾选下来,由我们去进行采购。图书到了之后,我们再通知读者,第一时间借回家,而且是第一个阅读。”

据了解,读者在外文书店借新书的活动只在书展期间进行,徐汇图书馆与新华书店的新书借阅活动,也将在年底结束。但更多“互联网+”的服务新模式会逐渐推出,以徐汇图书馆为例,他们创建了“约书吧”服务品牌,读者可以在微信上检索、预约图书,在美术馆、咖啡馆、医院等服务点,就近、就便取书,甚至是等着被送到手上。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