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对标全球,制度良种开出改革之花
■全力营造法治化、国际化、市场化营商环境,加快建立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为更多企业打通迈向国际市场的大门
■接轨国际通行惯例,加大开放力度,市场准入门槛让各类市场主体纷至沓来,更为区域经济注入了转型升级的活力
■在制度创新的驱动下,持续推出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举措,服务全国
■本报记者 唐玮婕
坐标落在东海之滨,一场聚焦制度创新的“国家试验”三年前在此率先启航,拉开了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序幕。对照“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的自由贸易区”,三年来上海始终坚持“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以自贸试验区建设为突破口,全力深化改革攻坚。
如今,这一大片试验田里播下的制度良种正不断开出改革之花,围绕投资管理、贸易监管、金融开放创新和事中事后监管等领域的突破成效明显,激发出源源不断的市场创新活力和经济发展动力,一张“三年答卷”即将呈现在世人眼前。
系统试验接轨国际惯例
扎根外高桥的药明康德眼下在全球设有26个医药研发生产基地,“走出去”已经成为这家企业的一大核心战略。可原来做一笔跨境收购,免不了要经过多部门、多流程的审批,往往耗费数月。等到手续全部走完,投资机会往往也都“飞”走了。
正是上海自贸试验区将境外投资管理方式从审批制改革为备案制,大大简化了企业跨境直接投资的审批环节。
“现在,对3亿美元以下的境外投资项目,一律实行备案,并且由自贸试验区管委会一口受理。”药明康德集团财务高级副总裁龙江告诉记者,企业只需在管委会递交申请材料,发改委和商务委的职能都会直接在内部流转,整个流程缩短至五个工作日。拿到备案证书后,企业即可到银行申请汇款,时间比以前至少节省两个月。这就突破了以往跨境投资审批慢、程序复杂的瓶颈,让企业能够及时抓住国际市场上转瞬即逝的投资机会,加快布局全球的步伐。
建设自贸试验区是一项重大国家战略,按照中央要求,上海全力营造法治化、国际化、市场化营商环境,加快建立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对标全球的制度创新,为更多企业打通迈向国际市场的大门。
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党组书记肖林表示,从上海自贸试验区自身来看,经过三年的系统试验,五大制度框架基本形成,即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着眼于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开放创新制度,与开放型经济相适应的政府管理制度和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的法治保障制度。
加大开放为转型注入活力
接轨国际通行惯例,加大开放力度,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市场准入门槛让各类市场主体纷至沓来,更为区域经济注入了转型升级的活力。
上海自贸试验区世博管理局副局长袁涛告诉记者,上海自贸区的扩区,让世博片区受关注度日益提升,企业的咨询量和注册数量同步水涨船高,开发建设速度也在不断加快,眼下不少崭新的项目选择在世博片区率先探路。就在去年底,前滩公司和新加坡莱佛士医疗集团合作,共同建设目前自贸区内最大的综合性外资医院———莱佛士医院,总投资超过8亿元。受自贸区允许外资开展豪华邮轮游艇设计的吸引,北欧最大的邮轮企业也决定把亚太总部落户世博片区。
在金桥片区,自贸区扩区给整个区域带来的关键词就是“转型”。上海自贸试验区金桥管理局副局长沈能表示,“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是未来金桥两大主要发展方向,在自贸区框架下,我们一直在探讨制造业要向前端走,淘汰低端产能。”目前,“金桥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试点项目已经启动,有望打通国际贸易领域的“三流合一”,即资金流、货物流和单证流,推动制造业向两端延伸,第一批试点企业将在年底前开始运行。
制度创新驱动为全国服务
不栽“盆景”,勇当“苗圃”。上海自贸试验区在制度创新的驱动下,持续推出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举措,服务全国。
浦发银行上海分行最近特别“红”。
原来,围绕上海自贸区创新核心搭建的自由贸易(FT)账户体系,已经成为全国各家分行纷纷前来讨教经验的“香馍馍”。“金融创新是上海自贸区建设的一大优势,”浦发银行总行副行长王新浩说,“通过FT账户,可以发挥本外币合一、连接境内外市场的优势,企业可以在第一时间‘走出去’,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资源的便利化程度大大提升。”
自上海自贸试验区设立以来,金融创新步伐明显加快,众多企业也有了实实在在的改革“获得感”。截至今年7月底,已有45家机构接入人民银行有关监测管理系统,区内近8万多家机构共开立FT账户55543个,当年累计账户收支28184.4亿元,月末FT账户余额1326.9亿元。
上海财经大学自由贸易区研究院院长赵晓雷表示,上海自贸区要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继续把制度创新作为核心任务和深化改革开放的主线,进一步发挥全国改革开放试验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