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本体古典美的同时 戏曲应该走近当下观众

2016-11-02信息快讯网

第11届中国艺术节日前在陕西省西安市落幕,由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主任卢昂执导、江苏淮剧团演出的淮剧《小镇》,一举摘得“文华大奖”。此前他执导的由山东省京剧院演出的京剧《瑞蚨祥》也曾问鼎“文华大奖”。昨天,卢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这辈子就想做好一件事,在各个剧种的创作中,探索戏曲如何保持本体艺术的古典美同时,走近当下的观众。”

让观众坐上一列“灵魂的过山车”

淮剧《小镇》取材于马克·吐温知名小说《败坏赫德莱堡的人》。编剧徐新华把故事搬到了一座民风淳朴的小镇,讲述了一位曾受过小镇人救助的企业家,以500万元作为酬谢寻找30年前的恩人。面对巨额奖励,每个小镇人的灵魂都受到拷问。2013年末,卢昂在杂志上看到了这个尚未排演的剧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卢昂把剧本中的故事比喻成“灵魂的过山车”,他希望观众随着剧中小镇人物的心理变化,一起对自身进行叩问。“淮剧擅演现代戏,大段的演唱、身段和锣鼓配器,可以将剧中人物一系列的心理变化细腻地呈现出来。”在卢昂看来,这部戏虽然改编自名著,但传统戏曲的程式化表演却能和剧情推进互相融合,“比如在镇上公布‘冒领者名单’的一场戏中,主人公朱文轩夫妇迫于家庭压力冒领奖金,担心被戳穿而备受煎熬。卢昂的艺术处理颇具新意。在哀鸣与伴唱声中,锣鼓声由慢而快、由弱变强,舞台上的全体演员随着锣鼓围着朱文轩夫妇跑起圆场。两人随着声讨的人流颤栗、哀号、祈求、苦痛,透过跪步、颤栗、晕厥、跳跪等一系列戏曲身段,将人物的心理情感变化生动地外化出来。”

如果说《小镇》是一部直面现实、触及灵魂的心理剧,那么卢昂执导的由安徽省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演出的黄梅戏《大清名相》则给观众上了一堂思想道德课。该剧以清朝名相张廷玉的几个故事串起,讲述了克己奉公、严于律家、严整吏治、敢于牺牲的为官之道。说的是旧时事,却同样有着现实意义。

探索东西方戏剧美学融合

卢昂导演的戏曲作品已达到50多部,涉及京剧、越剧、淮剧、黄梅戏、梨园戏等南北剧种,不少戏都是为兄弟省市戏曲团体排演的。

学话剧出身的卢昂为何钟情于戏曲?卢昂告诉记者,早在读研究生期间,受到戏剧前辈焦菊隐、黄佐临先生的影响,他就对戏曲艺术产生兴趣。焦菊隐曾有“把中国戏曲的表演手法和精神吸收到话剧里来”的观点,而卢昂所做的,则是把当代审美和话剧的舞台手法融入到戏曲实践之中。

有人说卢昂是学者型导演。他曾写过 《东西方戏剧的比较与融合》 等理论研究著作,从戏曲的本体特征、表现形式和观演关系等几方面详尽比较东西方的差异和两者融合的可能性。然而,纸上得来终觉浅,想要找到东西方戏剧美学的契合点,就必须广泛地认知了解每个剧种的艺术特色,并深入挖掘剧本的文学内涵。每一次排戏,卢昂都会写下导演阐述,少则几千字,多则上万字,从宏观的故事主旨把握,到微观的每场戏的舞台处理心得。

既有传统底子,又富于创新精神,这是不少人对卢昂的印象。越剧和黄梅戏擅演感情戏,角色也以女性为主,可在他执导的戏曲剧目中,就有越剧 《双飞翼》 和黄梅戏 《大清名相》 这样带有文人底色、以男性角色为主的大戏。保留了剧种唯美的唱腔和舞台的写意风格,同样也拓展了剧种的题材疆域。卢昂的一系列探索实践,也得到国际戏剧奖项的关注。今年9月,他与其他5位海外导演获颁“开罗国际戏剧节成就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导演。

报记者 黄启哲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