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旅英作品《二马》改编话剧将来沪献演
老舍小说《二马》将以话剧形式登台上海东方艺术中心。(资料照片)
曾有人幽默地比喻这部作品,是一部1926年版的“当北平遇上伦敦”,甚至,是“傲慢与偏见”的京味串烧版。
这部作品,就是老舍早期作品小说《二马》。小说写于1929年,当时的老舍正置身于英国。小说以从中国前往英国伦敦的“老马”和“小马”为主要人物,讲述了“二马”与房东温都太太和小姐的爱情,华人在伦敦的境遇。在异国的生活中,房客与房东,中国人与英国人,父与子,母与女,鳏夫与寡妇,小伙与姑娘,“老房着火”的黄昏恋与失魂落魄的单相思……借着一个啼笑皆非的爱情故事,老舍在小说中设置了一组组镜像般的意象,折射世间百态。
在散文《私语》里,张爱玲曾这样写道:“《小说月报》上正登着老舍的《二马》,杂志每月寄到了,我母亲坐在抽水马桶上看,一面笑,一面读出来,我靠在门框上笑。所以到现在我还是喜欢《二马》。”
诞生百年来《二马》被改编的次
数不多,但佳作不少。1999年,陈道明、梁冠华曾经出演电视剧版《二马》。如今在16年后,《二马》再度被搬上话剧舞台,12月2日、3日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上演。该剧由老舍之子舒乙、老舍长女舒济担任文学顾问,表演艺术
家斯琴高娃担任艺术顾问,一直钟情老舍与“京味”戏剧的方旭执导。
与人们熟悉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作品相比,《二马》并不含有太多悲凉的色彩,老舍用细腻幽默的笔触,将中西交错的异国情缘、英
国的风土人情悉数展露。老舍着重于描写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善于从个体的兴衰沉浮中给世人一个窥探当时社会的窗口,他在其中塑造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其中“老马”马则仁、“小马”马威、店员李子荣令人印象深刻,是他亲历中西方文明碰撞后对国民性的深刻反思。
虽然讲述的是发生于英国伦敦的故事,老舍却用他经典的“京味儿”加以渲染,插科打诨、幽默诙谐。“看完你觉得‘土洋土洋’的,那感觉就对了。”在方旭看来,《二马》是老舍将西方文学叙述方式与中文小说相结合的尝试,“京味儿风趣与英式的幽默,活脱脱两块面对面的哈哈镜”。
方旭身兼编剧、演员,集结了一班具有个性的“全男班”演员,重要的“温都母女”也将由两名男演员反串出演。在整体呈现上,从原作中的幽默出发,以游戏的态度进行二度创作。他以英文报纸为贯彻全剧的元素,将其打造成一部具有漫画感的喜剧,“所有的故事发生在一张充满奇妙变化的英文报纸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