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音识人”能发展成一门学科吗

2016-11-17信息快讯网

根据声音,就能够从一堆照片中找出这些声音的主人,四川大学健康心理系副教授王英梅最近在一档综艺节目中展示的“绝技”,引来了众多的争论,其焦点就是这究竟是“跳大神”还是有科学依据支撑?

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在他们看来,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有一定科学根据的,但其中到底是更多依据经验和直觉,还是可以总结成科学的理论,使之成为可重复验证的学科,目前还很难说。至于将这一技术用于语音识别,使得机器也能识别声音背后的内容,则更是为时尚早。

川大副教授“听声识人”成功率70%

王英梅是川大健康心理系的副教授,她自述不但能够根据声音识别人脸,还曾在通话中听出电话那端的人患有“抑郁症”,甚至发现对方有自杀的念头。她在接受采访时称,平时虽然也有过失误,但是大多数时候,成功率有七成。

在央视的“挑战不可能”节目中,评委从现场观众中随机挑选10人,让他们藏在10扇大门后;再从10扇大门中任意指定3扇门,门后的人将作为发声者。挑战者在无法看到发声者的前提下,通过声音判断3位发声者的长相,从而在10张候选照片中,找出发声者。

为了增加难度,评委之一李昌钰特地选了年龄相似和长相相似的人,因为相同年龄段的人音调和音色都相似,而长相相似又增加了难度。挑战开始后,王英梅向3位指定发声者分别提出了三个不同的问题,随后,她从志愿者照片中准确找到了3位发声者。

王英梅在解释如何判断声音主人时称,有些人发音的特点,影响了颌面部的发育,包括人的心理状态也会影响人的声音。比如,当王英梅隔着屏风问一位女孩10年后希望自己什么样的时候,对方回答说:“10年后,我希望自己依然这么美。”结果王英梅并没有选颜值最高的,而是选了未施粉黛的女博士,王英梅解释称,她的声音显示了她平时非常自信,而这往往与她的学业和工作有关。

据王英梅介绍,“听音识人”是她正在进行的一项研究,如果这项研究可以取得成功并推广,将会对抑郁症人群的治疗以及刑侦案件的侦破起到帮助作用。这也引得华人神探、著名刑事技术专家李昌钰感叹:“从声音判断长相有一半靠猜,如果王英梅真的可以‘听音识人’,那她的挑战将改写历史。”

声音、相貌都与心理和基因相关

在解释自己根据声音识别人的原理时,王英梅称,她主要是根据自己五六年来的研究经验,在大量数据收集、经验的累积以及分析评估后,假以时日训练,才能够获得这样的能力。比如,她选出其中一位声音的主人时,理由就是“她重音靠后,说明下颚很发达”。

对于王英梅的解释,虽然不少网友质疑其真实性,但科学界的不少学者认为有一定道理。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人类学教授李辉说,影响人的长相最主要的因素是基因,基因的表型会受到环境、经年累月的习惯等后天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外部环境或者人本身的习惯影响了基因,导致基因表现出的形态发生了变化。

他举了个例子,基因使得黄种人毛发细、皮肤细腻,这是因为黄种人所处的环境比较潮湿,必然会使得皮肤变薄、变细腻,这就是基因的表型受到了影响。同时环境对基因表型的影响,又间接地使得这一基因表型对黄种人的其它影响也显现出来,比如黄种人毛发基因的表型改变使得黄种人出现了铲形门齿,这就是环境造成的“链式反应”。“同样,语言也是影响基因表型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语言发音确实会影响到人的长相。”李辉说。不过他表示,语言的发音习惯等对人的长相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何影响,目前并没有确切的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系教授张麒说,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声音确实可以判断出一个人是否有抑郁症,是否长期抑郁。因为声音本身与情绪确实息息相关,长期抑郁的人声音的频率和音高都与常人不一样,不过要识别需要一定的经验。

而且,声音与长相确实有某种程度的联系,这在心理学研究看来,是因为性格和情绪影响了声音———一个人的情绪不同,声音的音频、音高、节奏都会有很大的不同。同时性格和情绪也影响了长相,不同的情绪下激活的脑区完全不同,这些都可以反映在人的表情和面部。因此根据声音,可以推测出一个人的长相。

从某种程度上,对有些问题的回答,往往也代表了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或者是描述。张麒说,比如挑战开始后,王英梅向3位指定发声者分别提出了3个不同的问题,比如“用一种动物代表自己,并说出你们之间的共同点”“描绘一下10年后的自己”“看过的电视剧中印象最深的情节”等,对这些问题的答案,都与自我认知相关。

从直觉和经验到成为一门学科还为时尚早

目前王英梅的团队正在研究“听音识人”这个技术,探索是否可能发展成一个学科,或者可以通过与其它学科的交叉继续得到发展,但不少接受采访的学者认为,从直觉和经验要发展成一个学科现在还很难断言。

张麒在接受采访时称,根据声音判断一个人的长相虽然有可行性,但某种程度上更多的是依赖于直觉。王英梅做到这一点虽然有她的理论依据所在,但是直觉好的人往往会成功率高一些,而直觉往往是不可复制的,因此如何将这些转变为学科,还是令人存疑。

上海纽约大学从事脑科学研究的助理教授田兴说,声音感知和面部表情感知的信息处理,在大脑中处于两个完全不同的脑区,这一脑区的功能研究目前还处于黑箱状态,虽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王英梅的研究有一定的说服力,但从脑科学的角度出发,很难解释王英梅的这一识别能力是如何运作的。因此,王英梅的这一能力背后有什么理论支撑,以及大脑对数据处理的过程是如何运作的,目前还有待研究。

报记者 姜澎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