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深入学术研究和现实观照为群众提供释疑解惑的理论
“已有近百年历史的中国共产党该怎样焕发青春?”……近日,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齐卫平在为上海的央企党员干部作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的专题宣讲报告后,不少听众仍围住他热烈交流。
作为从事党建理论研究的知名学者,齐卫平从2004年底开始宣讲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在繁忙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之余,作讲座报告已达数百场,不论是在上海市各委办、基层街道,还是驻沪央企、各个高校,都有他的身影。“我们作为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就应该用自己长期的理论研究为干部和群众释疑解惑,厘清现实,坚定信念。”齐卫平说。
正因为在党史党建教学科研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理论宣讲方面的突出成就,齐卫平荣获2016年度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称号,是今年该奖项上海的唯一获得者。
“从听众的角度思考他们关心什么”
“基层群众对学习理论有很高的热情,他们需要能够听得懂的理论,尤其欢迎能够释疑解惑的理论。”这是齐卫平在长期宣讲中的感受。“因为基层群众直接在社会实践的第一线,他们对现实问题的感觉最直接、最深切,所以有着从理论上得到解释的迫切愿望。”齐卫平说。
“课堂上学生听不听与老师如何讲授关系很大,面向基层群众宣讲同样如此。我每次宣讲党的政策和理论,听众群体差别很大,因此解读文件精神不能像中学语文课那样一段段归纳中心思想,而应该从听众的角度思考他们关心什么。”针对不同的对象,齐卫平每次都会有针对性地准备能够解决这些群体疑惑的内容。
在近日为沪上著名央企进行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宣讲时,齐卫平针对企业干部和职工最关心的问题进行了精心准备。齐卫平说:“十八大以来最深刻的变化是‘动真格’,反腐、禁止公款消费各届政府都很重视。在过去4年中200多个省部级干部受到查处,就是长久以来没有坚持动真格的结果。我们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不久前,在为沪上一所大学的年轻人做“忧党兴党的责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从严治党系列重要讲话”时,他通过阐述党的发展历史,引导年轻人理性认识社会现象。“年轻人常常会一方面看到我们国家在党的领导下有很大发展的事实,另一方面又面对着网上各种不满,常常感到很苦闷。其实这些发展成就已说明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能力,而现在面临的各种问题,是发展过程中难免的,这也是中央现在下决心正在解决的问题。如果我们的宣讲缺乏引导,负面情绪和内容太多,听上去一时痛快,却常常会使听众陷入苦闷,甚至使信念产生动摇。”齐卫平说。
精彩的宣讲来源于深入的理论研究
作为一名从事理论研究的学者,齐卫平一直坚持在教学和研究之外进行理论宣讲工作。
“理论工作者不应把自己封闭起来搞研究,空对空的理论没有生命力。”齐卫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基层理论宣讲工作对高校教师来说,既有助于接触和了解社会,又有助于将理论研究与现实问题对接,提高自己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论工作者不能满足于写论文、发表理论文章,更要使自己的理论研究接地气,用研究成果回答基层群众希望回答的问题,从而使成果转化为促进实践发展的行动力。”
虽然宣讲的过程很辛苦,转化的时间很漫长,但能够使自己的研究心得和成果服务于实践并受到欢迎,齐卫平常常感到很有成就感。在他看来,在社会大变革时代的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者既迎来了发展的强大动力和繁荣的广阔空间,又面临着复杂的问题和严峻的挑战。
齐卫平常常对自己的研究团队说:“学者本身需要认真学习、深入研究,以高质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准确生动地宣传中央精神,在大是大非问题和政治原则上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地回应和批判各种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想。”
十八届六中全会闭幕后,齐卫平立刻组织了自己的博士生团队研究会议文件,对新老党内政治生活两个《准则》进行比较研究,认为最大的变化就是突出强调了理想和信念的问题。“在老的《准则》中,理想和信念问题基本没有体现。这表明十八大后,我们党清醒地意识到,很多问题的出现正是因为理想和信念的动摇。”经过半个多月的研究,他带领团队对文件进行了精心的研读,12篇相关论文即将在《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上发表。
宣讲应该体现对人民负责的社会责任
身为一名高校教师,齐卫平在更多的时候把自己定位为一名理论工作者,担负着坚持正确理论导向、服务人民、为社会增添正能量的责任和使命。齐卫平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和创新,使我们处于一个千载难逢的时代,理论工作者应该以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担当,为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作出贡献。”他认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不能脱离人民的需要,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理念,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才能体现对人民负责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