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纲领:"分不够艺术凑"误孩子前程

2016-12-28信息快讯网

据媒体报道,2017年南京艺术学院招生才启动,就已备受热捧,而2016年该校2000个招生名额报考人数达3.8万,影视学院录取比超过200:1。很多家长以为艺考是“分数不够、艺术来凑”,将其视为上大学的捷径,不料学生进了艺术高校兴趣缺乏,学习痛苦。有的学生转专业不成只能“混”四年,毕业后再另寻出路。

肖纲领:"分不够艺术凑"误孩子前程-信息快讯网

鲁迅先生曾在杂文《论睁了眼看》中指出:“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这为国内众多艺术高校的设立价值提供了很好的注解。通过考试,公平选拨那些有艺术天赋和特长的学生加以培养,有利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以及社会的改革创新,也满足了一部分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然而,近年来,艺术考试的新奇和光鲜不断刺激媒体和大众的眼球,推动了“艺考热”升温,也助长了部分家长和学生对成名的渴望心态,其过度的结果是忽视了艺术教育本有的特性和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性。

从报道来看,一些学生报考艺术院校与文化课程基础较弱有极大关系,是“半路出家”;且应试目的明显,仅在艺术考试直接内容上刻苦,专业基本功并不扎实。这种将艺术考试作为弥补文化课程成绩弱,从而跻身名校的想法,在一定程度上是钻现有政策的空子,也反映出一些学生的无奈,但它忽视了知识储备和文化修养对艺术素质养成的重要性,对良好艺术的理解颇为片面。

虽说国家对艺考生的文化成绩有一定照顾和倾斜,但从综合性艺术高校的发展和艺术类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趋势来看,学养丰厚、技艺精湛,创造能力强的综合性、复合型人才将是未来艺术高校人才选拨的重要标准,而且教育部有关文件也明确要求各省各高校要“立足高等艺术专业教育和学生长远发展,分类逐步提高有关专业文化成绩要求”。从这个角度来说,“分数不够艺术凑”是一种文化上的短视主义,并不值得借鉴。

同时,“艺考热”的背后不乏一些家长和学生的成名焦虑。在浮躁社会背景和造星渠道各放异彩的情形下,希望通过上艺术院校铺就一条“星光大道”,从而“一朝成名天下之”并名利双收者也不乏其人。这种亵渎艺术的观念,让艺术沾染铜臭味,使得艺术学习带有极强的工具倾向,异化为赚钱的手段,背离了艺术教育的要旨。

其实,艺术家的打造远非一日之功。《一万小时天才理论》的作者丹尼尔·科伊尔就揭示了这样的规律:像画家达·芬奇,音乐家贝多芬、郎朗等艺术大家,看似被视为天才,其实离不开幼年期多达一万小时以上的勤奋练习和坚持不懈,在专业上的造诣再辅之以深厚的知识积淀与文化修养。那些艺考生,如果即没有自小以来的长期艺术练习,又在知识与文化上贫乏,这种文化课和艺术专业基础两方面的缺乏,势必成为艺术发展道路上的短板,极可能在未来的发展中陷入进退两难的歧途和境地。在这方面,专家提醒不无道理,艺术教育并非一项应试技能教育,有天赋、有修养,持之以恒者才能有所成,盲目跟风艺考只会坑孩子。

可以说,这是艺术发展最好的时代,但也是最坏的时代。造星节目如火如荼,明星大碗一波波涌现,但艺术大师、文化大师却寥若晨星。艺术学习,必须正本清源,少一点浮躁和功利,多一些纯粹,那些盲目报考艺术院校的学生,有必要审视自己的艺术天赋,更不宜将学艺术当成考试的救命稻草甚至是成功的捷径。家长们也要根据孩子的天赋和兴趣因势利导,勉励他们提升艺术专业水平并尽早为孩子的艺术之路注入文化基因。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