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热闹明天冷清 民营美术馆之难
最近七八年间,沪上民营美术馆迎来兴办的高峰,目前有几十家,而全国的民营美术馆达上千家。民营美术馆有着更灵活的体制、更高效的机制,近年来沪上举办的国际艺术大展,如毕加索、莫奈、达利、、梵高、雷诺阿、蒙娜丽莎、蓬皮杜、米罗、德加、草间弥生、贾科梅蒂,包括新开幕的米开朗基罗大展,都是由民营美术馆或民营机构主办的。
浦东滨江的艺仓美术馆,再次掀起民营美术馆话题——民营美术馆不断冒出,其生存情况如何,未来前景怎样?
美术馆难在“软硬兼施”
民营美术馆为城市带来了多样化的艺术格局,增添了美妙的文化氛围,同时补充了公立美术馆资金实力和机制上的缺陷,而同时,民营美术馆自身的缺陷,也是大众并不了解的。业内人士在民营美术馆“高歌猛进”的同时,看到了一些隐患,问题集中在民营美术馆如何“软硬兼施”上。
不少民营美术馆成立之初,硬件挺括,地段豪华,设计抢眼,开幕展上嘉宾云集,热闹非凡,但此后不久回归平淡,一年也办不了几个展。有些民营美术馆没有实力办具有大众热点的国际化大展,一年里的展览虽然也能排满,但绝大多数是圈内人才会关心的小众展览以及二三流甚至不入流的画家个展,吸引力不够,展馆内往往人气稀薄。还有个别民营美术馆,开馆不久就偃旗息鼓,长期铁将军把门。
建馆容易运营难,很多民营美术馆的出资方,只看到美术馆的美妙前景,以及满足于开幕之初的喧哗,对于持续运营以及未来发展,并没有考虑周全,导致之后越来越低迷。
民营美术馆的学术研究能力相对于公立美术馆,本来就是弱项,如今,大众对艺术鉴赏的需求大大增加,民营美术馆的学术能力更成了问题。很多艺术爱好者反映,民营美术馆展览多如牛毛,但真正高质量的展览并不多,有时候还真比不上公立美术馆。
背后出资人话语权太大
商业化倾向,是民营美术馆的一大隐患。有不少民营美术馆希望通过自身运作来平衡收支,因此各种商业化的大展越来越多。然而,商业意图过于明显,媒体曝光量太大,虽然能吊起大众胃口,但高昂的大师原作借展成本不能承受,因此,展览质量大打折扣。
上大美院副教授马琳指出,商业化倾向会导致一些展览名头虽大,但实质上展品水准并不高;同时主办方为了解决大展成本问题,票价也越定越高,如今艺术大展动辄上百元一张的门票,已经高于发达国家。观众花了钱,却欣赏不到真正优秀的作品,无法进行良性循环,运营也更加困难。
资金背景的变化更是民营美术馆最大的不确定性。这些年介入民营美术馆建设热潮的,最早的是房地产商,也是介入数量最多的,后来又有金融机构、企业集团、私人藏家、艺术机构等。但因出资人的出发点各不相同,导致美术馆的后续运营情况也各不相同。
希望美术馆能自身造血是所有出资人的理想,但现实情况是,一般民营美术馆最主要的收入是门票收入、衍生品销售、赞助费及场地出租费,目前来看,运营比较正常的民营美术馆,门票收入只有全部成本的十分之一,衍生品份额更小,社会赞助少得可怜,而出租场地并不是民营美术馆最好的选择。
一家民营美术馆的全年运营成本,少的要几百万元,多的要两三千万元,因此,一旦自身造血能力不足,出资人方面再有个风吹草动,民营美术馆便陷入风雨飘摇。
只有几家运营良好
6年前,上海文化艺术品研究院执行院长孔达达在一家颇具规模的民营美术馆开幕之际,做了“中国民营美术馆的前景”主题演讲,时至今日,这家民营美术馆虽然还没有关门,但举办的展览非常小众,每天门可罗雀。
对于民营美术馆的生存困惑,孔达达认为,国内民营美术馆运营得比较好的只有几家,还能靠自己生存,其他的主要靠企业背后支撑。中国民营美术馆还处在初级阶段,不但人才缺乏,对于美术馆的运营理念,也大多按照出资人的意图,决策权在老板手里,而这是个非常大的障碍。
孔达达担忧民营美术馆会往企业化的方向发展,这样的话,背后企业的好坏或者老板的个人喜好,就直接影响民营美术馆的发展。
对于目前民营美术馆的商业化倾向,孔达达表示,美术馆要有外部资金支持,但不能完全依赖于某一个企业。他认为,可以借鉴国外民营美术馆的体制,有基金会制度、捐赠藏品税收优惠制度等,美术馆的执行团队不听命于某一个企业主,而是受基金会和学术委员会的指挥,有一套考核标准,比如每年参观的人数、发表的学术成果等等,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